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白笔下的成都散花楼

华西都市报 2015-04-25 02:22 大字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唐开元8年(721年),21岁的青年李白,在江油大匡山书院学习结业后,拜别师尊,开始了长达5年的四川漫游,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年的壮丽诗篇,其中就有令成都人喜爱和自豪的《登锦城散花楼》。

《成都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左右),成都“府城东亦呼为锦官城,以江山明丽,错杂如锦也”,所以,锦城,即锦官城的简称或俗称,成都古称别名。

散花者,天女也。据佛教《维摩经·观众生品》说,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坠。天女说:“结习未净,花著身耳。”这里是借天女散花,测验佛门弟子的典故,暗喻楼房高大、绮丽,可谓天人合一,奇妙无比。

另据《成都记》说:“散花楼,在摩诃池上,蜀王秀所建。”再据明万历46年(1618年)出版的《蜀中名胜记·成都府二》说:“东城楼,即散花楼也。”这就很明白了,1290年前,大诗人李白登临的成都散花楼就是东城楼,具体位置大约在今槐树路东口,东门大桥西头至东安北路一带,由隋朝开皇年间(581-601年)蜀王杨秀组织建造。

杨秀,隋文帝杨坚第四子,初封越王,后封蜀王并出任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总管。开皇20年(600年),因对父皇废太子杨勇而立杨广不平,被杨广废为庶人囚禁内侍省,后于大业4年(618年)“江都兵变”中被杀。

大约在开皇10年(590年),杨秀任益州总管前后几年中,他组织人工改造旧城,向西南扩展筑起土墙。筑墙泥土取自城东,形成大水凼,便因势建一水池。为纪念无量寿佛摩诃萨,取名摩诃池。同时又将东城楼改建为高大绮丽的散花楼。将治安、军事用设施与旅游景观一体建设,实为古人了不起的大创意。

这散花楼建造得很是结实牢固,以至于130年后,大诗人李白登临游览时还熠熠生辉。李白情不自禁作诗《登锦城散花楼》,放声讴歌道:“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一作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一作临)。如上九天游。”

李白诗的大意是:一轮红日照耀着锦城大地,早晨的阳光下散花楼更是绚丽多彩,光辉射目。那精致的小楼房镶嵌金色的窗户,串串珍珠缀成的窗帘,挽挂在侧边的玉钩上。沿着飞腾的楼梯到达顶层,仿佛置身绿色云雾之中。极目眺望,旅途仕途忧愁顿无。傍晚时,再凝视着东南方那遥远的三峡,像似笼罩在濛濛雨雾之中(暗想,那可是自己出川求仕一大险关啊)。调头东南方,只见郫江、流江围绕着古县城双流流淌着。不管怎样,今天登览散花楼,总像神仙一般到九天之上周游了一遭,值。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虽隐约透露出自己些许的复杂心理,更多的是以他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色彩鲜明的笔调,歌颂了散花楼高大壮观而精致华贵的景象。

唐上元2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边远地方官又趁机兴兵作乱,攻城掠地扩张势力。唐大历3年(768年),泸州牙将扬子琳率兵进攻成都,被代西川节度使崔宁妻浣花夫人任氏出资募兵击溃。唐建中年间(780-783年),西川兵马使张胐乘北方叛乱攻占成都,赶走西川节度使张延赏。一段时间后,张部发起反攻,收复失地。

在这10多年的社会大动荡中,成都东城楼——散花楼,经过两次大浩劫,精美华贵的设施设备乃至琼楼玉宇,很可能在那时期被乱兵洗劫一空,破坏无遗。 肖定沛/文

新闻推荐

17岁少年一夜成孤 赴银川料理后事

面包车已面目全非。图据网络华西城市读本(川南)报道“我会好好照顾爷爷奶奶。”得知父亲在宁夏车祸去世,泸州少年小李十分震惊。因为此次车祸,17岁的他成了孤儿,今后将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