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救人从来就不全是一件“私事”

成都商报 2014-12-10 22:01 大字

□曾茜 成都

不是每个故事的结局,都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秦皇岛18名大学生手拉手冲进冰冷海水救人获得满屏赞。故事结局圆满,自然甚得人心。可2009年发生在荆州江边的故事却没那么幸运,10多个长江大学大一新生手拉手救起2名落水少年,3名大学生遇难。代价惨重,人们的评价一下子变得迟疑和矛盾:救助是否值得?不计后果该不该鼓励?

人们对“救人”行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结果”出发。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张华救69岁淘粪老农牺牲,就引发过“是否值得”的激烈辩论。时至今日,每有类似结局不好的救人故事发生,都难免旧话重提。但,偏偏结果最难预料。这就注定了所有从结果出发的反思,都最终辩不出一个完美的救人标准,来帮助人们在紧要关头的瞬间作出科学快速的可行性分析。设想,秦皇岛那18名大学生若因救人出现闪失,必定难逃同上的诘问;但若他们因不救而眼睁睁看其遭遇不幸,恐怕更会招致质疑。

救人,从来就不完全是一件“私事”。“见义勇为”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需求,也是主流价值影响之下的道德标准。也正是这样的道德标准,鼓励着人们克服本能的恐惧,前赴后继地去做被社会价值认为正确的事。而“见义勇为”后的一些“反思”,却并不顾忌私人感受,甚至都不顾忌这种反思与我们正在鼓励的主流价值自相矛盾。未成年人救人不能勉为其难,而成年人不会游泳也同样无力救助;个人能力有限不该鲁莽,那么手拉手集体救援却是科学而又合理……不管故事开头如何,“结果”都可能千差万别。要客观地划定“救助”标准几无可能。惟一有益处的“反思”,只能是如何促进公共救援的机制完善和能力提升。

可惜,这样的反思却不那么受重视。12月7日,广西一女跳桥,警方在场,但长达三十四分钟的僵持中,竟没有看到任何有效的救援准备。负责救援的公共部门为何无力应对,这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评说围观者的善良与冷漠,对拯救悲剧而言并未切中要义。只要样本足够大,任何极端的个体行为都可能进入视线。秦皇岛事件,18个大学生中,肯定不乏胆怯者;再退一步看,海边同样有忙于拍照者、冷眼旁观者。广西跳桥事件,围观者无数,但仍有小船开向江心施救。泸州直播自杀事件,13万网友中有劝导者,也不乏催其去死者……人性复杂,不一而足。阻止悲剧不能靠因人而异的“运气”,而必须寄望于不因人而异的公共救援;同样,要减少个体救济可能的不幸,也惟有靠强大的公力救援专业应对。

自杀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救人,却不该成为私心的权衡。

新闻推荐

交警通知配合调查 当事司机两次失约

侵占应急车道被拍动粗矿泉水瓶扔向拍摄者追踪2月26日,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辆占用应急车道的蓝色轿车司机,从车窗伸手出来阻挠拍摄,并将一瓶矿泉水砸向拍摄者乘坐的车辆。当日,当事司机妻子...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