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术课上的油纸伞播下彩色的种子

四川日报 2014-04-04 13:42 大字

□本报记者 程文雯

新学期伊始,泸州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陈敏领到的新版八年级上美术教材,她参与编写的《泸州油纸伞》进入教材第17课。课文用11幅图片和大约200字简介,全面展示了泸州油纸伞从选料、加工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日前,记者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证实,这本教材已经正式进入全省大部分中学课堂。

泸州油纸伞制作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油纸伞教色彩

2008年,陈敏陪同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到泸州分水油纸伞厂采风,第一次现场看到油纸伞制作,“当时就觉得真是太美了!”大红的伞面印上黑色的花朵,颜色搭配和画面设计恰到好处;伞骨线条流畅,伞架造型轻盈……油纸伞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让她震撼。

2009年,泸州外国语学校开设民间色彩课,陈敏从工厂里买回一套毛坯伞架、伞面和成品伞作为教学用具。又在伞厂里拍摄了大量视频和图片,准备用非遗给孩子们上一台别开生面的色彩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最美的民间工艺,把非遗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体验。”陈敏说。

课堂上,陈敏放了一段关于油纸伞制作的视频。画面中,老工匠们在伞厂那座百年老院里,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印制伞面:先在石头上雕刻图案,然后用颜料上色,最后再翻印到伞面上。她还特别设置了体验环节,让学生用催塑板按照传统方法亲自动手印制伞面,“学生非常积极,都在抢着动手做。”

三易其稿入教材

2013年6月,陈敏意外接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编委冯恩旭的邀请,参与教材编写。她将自己多年在课堂上积累的资料整理好发给编委,“改了3次才最终定稿。”陈敏说。

陈敏向编委会提供的资料,包括油纸伞制作流程、伞厂参观经历、学生课堂作业等等,“资料压缩下来有好几个G。”

去年10月,编委会再次找到陈敏,要用她自己拍摄的图片。陈敏跑到伞厂拍摄制作流程,还特地找到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的童杨老师提供一些课堂照片,“我挑选了上百张图片备选。”陈敏说。

一个月后,编委会第三次找到杨敏,请她将文字删减到200字左右。“这是我写过最艰难的200字。”陈敏告诉记者,油纸伞制作中每一步都很有讲究,哪一部分内容她都舍不得删去,“前前后后改了好几天才完成。”

为传承播下种子

将泸州油纸伞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爱上了美术课,也为非遗传承播下了多彩的种子。

2011年10月,陈敏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带去当道具的几十把油纸伞,下课后被听课的老师学生们一抢而空,还有外地老师专门找她要到分水伞厂的联系方式,订购了上百把油纸伞。

上过一堂美术课后,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雷洁雅完全沉浸在油纸伞的魅力当中,“太伟大了,简直是艺术!”回到家后,小姑娘给爸妈也上了一堂非遗展示课,在她的感染下,家里还专门托人从分水伞厂买回一把油纸伞收藏。“孩子往往都是家庭的核心,你告诉一个孩子就等于告诉了一个家庭。”陈敏总结道。

得知泸州油纸伞进入中学教材,传承人毕六福也很高兴。“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挣钱少,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课堂上要是能把娃娃的兴趣培养起来,说不定将来还能出个大师哩。”毕六福有些期待地说。

新闻推荐

长江上游,一座城市的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李欣忆梁现瑞孔芒4月的泸州,空气中常有几缕不期而遇的酒香。驾车驶过泸州1573长江大桥,吉他形状的酒瓶灯箱广告特别显眼,这是一款名叫“会唱歌”的小酒。白酒市场的冲击余波未了,泸州今年1...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