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答卷 “9·16”泸县地震100天见闻
□ 曾佐然 本报记者 刘梅
12月21日,冬至。
在泸县嘉明镇罗桥村二组,67岁的邱声华正清扫着院坝。这是他和老伴陈先琼搬进新居的第15天。
看见记者一行人进入院子,邱声华大声打着招呼:“熊镇长,你们又来了啊……”他喊的熊镇长,是泸县石桥镇副镇长熊星兰。“9·16”泸县地震发生后,熊星兰作为援建干部,已经在嘉明镇工作了近三个月。她和援建的市、县、镇、村干部、志愿者们进村入户,忙前忙后,成为了这一带村民的“亲人”。
今天,是“9·16”泸县地震发生的100天。“百日”攻坚,泸县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温暖废墟上建起了新家
“新房子上周才把外墙砖贴好。娃儿说,新房子要整巴适点……”当天,陈先琼一边向记者介绍新家重建的情况,一边满面笑容拿着手机拍记者一行,并把视频传给在成都工作的两个女儿。
三个多月前,突如其来的地震将陈先琼家的两层小楼震出大大小小的裂缝。大雨磅礴中,老两口连夜赶到亲戚家暂住。
三个多月后,老两口保留基础扎实的底楼,重新加固维修,如今屋里屋外装饰一新。
重建的五十多天里,援建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很多技术和质量上的帮助,并对新房进行安全入住鉴定。“镇干部、技术人员三天两头来,电话天天打。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房子修得比原来的还要好……”高兴之余,邱声华带着记者参观新家,大彩电放着欢快的歌曲,厨房里的用品齐全整洁。
熊星兰告诉记者,嘉明镇重建工作由泸县机关工委和镇、村共同援建,每名工作人员负责联系10多户受灾群众。大家都把群众的大事小事当成自己的家事,各项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在嘉明镇复兴村,重建的场景亦处处可见。
“看到看到,好生点倒,不要碰到材料了……”
记者老远就听到68岁的二组组长曾道华扯着嗓门指挥工人下货。尘土飞扬中,满是幸福的期待:12户受灾村民的再建房屋有7户已主体完工,能够争取明年春节入住。
曾道华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施工队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外地工匠,复兴村曾姓人家多,大灾面前大家互帮互助,谁有空谁就来帮忙,房屋再建进展也就比较快。
65岁的曾德玉是其中一户受灾群众,他的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在镇工作人员协助下,他很快办理好再建手续,于12月原址兴建新房,如今两层楼已见雏形。
“受苦受难不怕,有党和政府在帮着呢,我放心……”曾德玉说,新房子要修宽敞点,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
截至12月21日,泸县已有11000余户受灾群众陆续搬进新房。
速度数百名人员一线布阵
记者采访当天,正逢罗桥村村组干部带领着建筑公司技术人员对受灾群众的房屋进行逐一验收鉴定。
“修前鉴定、修中监督、修后验收,我们全程参与,保质保量。”四川省泸县加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贤文说。
作为嘉明镇本土建筑企业,地震发生后,加明建筑公司在捐献20余万元资金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帮助受灾群众拆除D级危房,并免费提供技术人员与镇、村验收人员一起,为各村C级维修加固房屋进行鉴定验收。
拆除房屋建筑垃圾比较多,村民们互帮互助,通过就近挖坑填埋,并在上面覆盖泥土,基本不影响耕种。截至目前,嘉明镇D级危房在建506户,房屋主体竣工282户;C级维修加固房屋在建195户,已竣工2635户。
原址重建房形式多样,实用又好看。聚居点集中重建的小区也别具一格。
在玉蟾街道龙华村罗盘山施工现场,数十名建筑工人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
龙华振兴中心村是玉蟾街道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政府统规、委托统建、群众自筹、政府配套”的集中重建模式,占地53.5亩,计划投资3180万元,修建19栋共108户。目前,15栋楼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春节前全部完工。
玉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冯友亮告诉记者,项目实施过程中,镇、村充分尊重村民习惯,利用地形高差,采用前后入户的方式,共设计出8种户型,最终确定6种户型,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居住需求。
“围绕让群众早搬新家、温暖过冬目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们派出两名班子成员现场负责,组建前线专班一线办工,成立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管理。”冯友亮介绍道。(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12月6日,在泸县法院执行干警见证下,程某某如约来到泸县法院执行局,替儿子偿还了欠汤某某的所有借款。他说,案子到法院后就想...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