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记忆中的泸州中秋味道
袁为连/制图
中秋节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是艰难的苦涩,有的是团圆的甜蜜。个中滋味,各人品尝,共同书写出一段段难忘的中秋故事。◎ 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亚琴
苦涩的味道
为一牙红糖饼子 兄弟俩饿得头昏眼花
提起中秋节,65岁的宋贵富并没有特别的印象,但儿时一段分食月饼的记忆却让他至今难忘。
三两粮票 换回一牙红糖饼子
宋贵富在泸州蓝田坝出生长大,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国家正经历一段特殊的困难时期,粮食要用手中紧缺的粮票去换,过年过节也很难吃上肉。唯独有一次,他和小伙伴分食月饼的经历,至今难忘。
那是一年中秋节,因为嘴馋,实在想吃红糖饼子,宋贵富便和哥哥合计着,用两人手里的三两粮票,去换了一小牙红糖饼子,也就是一个月饼的六分之一大小。
拿到月饼,宋贵富和哥哥被小伙伴们团团围住,大家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哥哥不忍心让小伙伴们干望着,就把月饼分给大家,宋贵富也只吃到小拇指大小的一块,但是大家都非常开心。
虽然终于尝到了红糖饼子的味道,却因为拿粮票换了月饼,第二天宋贵富和哥哥只吃了一两饭,两个人饿得头昏眼花。
宋贵富说,除了这一次,儿时再无有关中秋节的回忆。
生活好转 中秋吃上团圆饭
1975年,宋贵富到原泸县弥陀区白马公社当知青。下乡不能回家过中秋节的时候,有时会有熟络的老乡邀请他到自己家里过中秋、吃糍粑。
宋贵富记得,弥陀当地有中秋节捣糍粑的习俗,热腾腾的糯米倒进石窝,用木棒捣上一阵,再揪起一坨沾上黄豆面,放进嘴里,又香又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宋贵富从乡下回城,进了泸州市油漆厂。虽然那时物资仍然紧缺,但生活条件已渐渐有了好转。
家里的中秋节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宋贵富记得,兄弟姐妹们会在中秋节这天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大家子十多个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红烧鸭子、糍粑、月饼,成为了这时餐桌上的“标配”。
中秋节的糍粑,是母亲亲手捣的。宋贵富说,因为家里没有石窝,母亲就把蒸好的糯米放进瓷盆里,先用刷把沾水拍打至膨胀,然后用河边砍回来的芦蒿棒,将糯米捣到软烂,再做成一个一个的糍粑块端上桌。
吃着母亲做的糍粑块,这时的中秋节便有了仪式感,也有了幸福的味道。
如今,家里不再捣糍粑,月饼也能随时吃到,中秋节的味道反而淡了。宋贵富说,今年中秋节还没到,孩子已经买过好几次月饼回家。而在他的记忆中,现在动辄十多元的月饼,赶不上以前几角钱一个的月饼味道。
团圆的味道
兄弟姐妹排好队 分食母亲做的糍粑团
今年中秋节前夕,龙马潭区天立社区70岁的赵尔嘉老人,正在社区大学忙着组织大家排练节目,社区居民将载歌载舞欢度佳节。
在赵尔嘉的记忆中,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朴了些,也同样像现在一样让人充满期待。因为,不变的是团圆的味道。
中秋节一家团圆吃月饼
赵尔嘉家有六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母亲带着他们生活在龙马潭区石洞乡下,父亲则常年在叙永工作,难得回家一次。那时兄弟姐妹们还小,家里也不宽裕,往往哥哥姐姐穿不下的衣服就留给弟弟妹妹穿,因此平日里兄弟姐妹们穿的大多是打满补丁的衣服。只有过节走人户,母亲才会把平日里舍不得穿的好衣服或者刚添置的新衣服为大家穿上。
不过,虽然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但在母亲的操持下,家里的中秋节还是过得非常热闹。八月十五这一天,母亲会买回一个月饼、两只皮蛋,再拿出一块过年猪腌制的腊肉,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月饼分成6牙,兄弟姐妹一人一牙,而母亲总是把月饼分给大家吃,自己却不吃。皮蛋也是分成小牙,让大家分着吃。
做糍粑 兄弟姐妹排队吃
中秋节最有仪式感的莫过于捣糍粑。母亲在中秋节的前一天,就会把糯米泡好,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蒸糯米,然后放进石窝里捣到软烂。哥哥姐姐也会上前帮忙,扛上糍粑杠帮母亲捣糯米。
那时候家里穷,母亲尽量不把糍粑放在锅里煎,说是费油,也因此常常因为揉搓热糍粑,双手烫得绯红。
最开心的,则莫过于看着母亲把热乎乎的糍粑从石窝里揪出来,在手上揉成圆团,一个个趁热分给大家吃。
分糍粑也是有讲究的,孩子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年长的先取,糍粑大一点;年幼的后取,糍粑小一点。对母亲这样的分配,大家都没有意见。
对于中秋节,兄弟姐妹们还有特别的期盼,那就是父亲会赶回家,还会带回甜甜的糖果。虽然只是很普通的硬糖,但对平日里几乎吃不到糖果的兄弟姐妹们来说,依旧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赵尔嘉记得,中秋月圆的时候,母亲还会带着孩子们看月亮、讲故事。“月亮里有个张果老在砍桫椤树”,母亲讲的这个故事,让赵尔嘉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赵尔嘉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个独生子,但家里中秋团圆的习俗延续至今。糍粑、月饼,仍是中秋夜一家人餐桌上不变的食品。
过一个“圆中秋”品一种“泸州味”
泸州人的传统中秋节,有什么样的特色,是什么样的味道?
“泸州人的特色中秋,就是品赏一种泸州味道”,泸州地方文史研究员陈鑫明在走访研究中发现,泸州人的中秋,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特色。◎ 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亚琴
中秋“圆文化” 团团圆圆寓意美
泸州中秋的“圆文化”,独具魅力,耐人寻味。
“怎一个圆了得!”在陈鑫明看来,传统的中秋节,泸州人把“圆”玩到了极致。
“月饼圆,麻饼圆,石榴溜溜圆。桔柑圆,板栗甜,核桃,枣子,小金瓜黄又圆。树上有桂圆,门前香宝燃,河灯一河像条船。孔明灯,半空中,捎封书信给阿公,阿婆心里有话说,一家团圆中秋前。”这是泸州流传的一首童谣,承载着泸州人记忆中一个个“圆圆”的中秋夜。
陈鑫明介绍,“圆中秋”的特色,首当其冲要数泸州老麻饼,这门手艺传承至今。这是一种形状又扁又圆的月饼,有糖馅,有椒盐,表皮酥脆,以前人们还会在月饼里包上铜钱。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内馅咸甜,满口溜香,饼上的颗颗芝麻能让人回味半年。
中秋佳节,泸州人还有吃鸭子的习俗,烧鸭子装进大圆盘,依旧寓意团团圆圆。鸭子的吃法又有多种,有滋有味的魔芋烧鸭、味道鲜美的卤鸭、香脆的烤鸭,皆成为泸州人中秋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泸州人的记忆中,打糍粑也有着浓郁的中秋味。砍两根芦蒿,把蒸好的糯米捣烂,揉成一个圆圆的大糍粑。扯上一坨,放在手中团一团,压成又扁又圆的形状,或蒸或煎,再撒上香味扑鼻的芝麻,蘸上黄豆面,送进口中品味,软糯香甜,满满的幸福感。
对泸州人来说,中秋节也是美食节。过节时,摆上一桌什锦大杂烩,咸鸭蛋、松花皮蛋、烧鸭子、卤鸭子,一家人吃顿团团圆圆的中秋家宴。饭后,端上自制的月饼,圆圆的月饼切成几牙,再摆回圆状,一家人围在一起,按长幼顺序分取,一边赏月,一边品味香甜的月饼,其乐融融。
品一种“泸州味” 团圆节拜月祈愿
“祭月神,明眼睛,大人娃儿看得清”,陈鑫明说,中秋节源于先民古老的月崇拜。先民认为女人生育与月亮的圆缺有某种感应关系,故女子为祈祷生育,在拜月活动中流露心声、说悄悄话,向月神祈愿、还愿。民间自汉唐以后,拜月、祭月活动就流传开来。
拜月活动中,家族老少集体行动,供奉瓜果、桂圆、大枣、花生、月饼、糖果、糍粑等。在陈鑫明的记忆中,每年中秋节,阿婆会端上准备好的祭品拜月。而在阿婆祭月的贡品里,少不了的是又黄又圆的小金瓜。这时,家家户户家门前都会挂上香宝,就是浑身插满香的老木柑,当夜色降临后,星星点点的香就会照亮人们回家团圆的路。
陈鑫明说,人们在祭月、拜月活动中,把家族人丁兴旺作为祈望。在泸州,祭月的祭品以月饼为主,月饼正是拜月祈祷多子多福的习俗。月饼包容了中国优秀的吉祥文化内涵:月饼呈圆形,象征圆月,取月圆人圆之意。家中祭月必以圆饼、圆果分食;月饼取团圆之意,祈望年年岁岁团团圆圆,国泰民安。此刻,合家祭月,月圆于上,人圆于下,泸州人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泸州人还有中秋夜摸瓜、中秋夜送南瓜的习俗。多子的南瓜,在民间被认为是生男之兆,承载着人们的祈望。求子人家摘个圆圆的南瓜,挂上红绳,祈求多子多孙。石榴也是多子象征,是一种人口、生殖崇拜。人们便把瓜、月饼等当做祈子吉祥物。
中秋祈愿,泸州人还保留着放河灯的习俗。折上纸船,点上河灯,在天上月光的照亮下,烛光、波光映着水面,月华漫天。星星点点的河灯飘在河面上,载着人们的美好祈愿,越飘越远。
新闻推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罗之飏“中国新时代,西部新机遇。”9月14日晚7时30分,成都金融城双子塔上,10个璀璨的霓虹大字点亮蓉城...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