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缝缝补补又一年”到随时随地添新衣 时尚“穿”越70年

川江都市报 2019-10-01 00:57 大字

闻扬/制图

21世纪服饰越来越多样化,网络购物成为重要渠道

上世纪 80年代喇叭裤成时髦单品

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不少人都是买布料请裁缝或自己做衣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魂衫是当时的流行

服饰之变

衣食住行,穿衣被放在了第一位。服饰作为人们日常必须的消费品,不仅遮羞御寒,更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纯棉、化纤到混纺,从蓝绿灰黑到色彩多样,泸州人的服饰面料和颜色越来越多;从款式单一到港台风、欧美范,再到个性化、小趋势,泸州人的着装风格越来越有范;从裁缝铺到成衣店,再到网购,泸州人购买服饰的渠道越来越宽。◎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解放初期

款式单一,蓝绿灰黑的海洋

要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泸州人喜欢穿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翻出深藏在家中的老相簿。

“我母亲穿的是琵琶襟上衣,父亲穿的中山装,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服装。”翻开陈鑫明的相册,透过一张张斑驳的照片,看见了半个世纪前泸州人的穿着。

陈鑫明老人生于解放前,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城乡逐渐时兴起列宁装,蓝、灰、绿为主色调,款式偏宽松肥大。

1954年左右,前苏联的一种花布开始在中国流行,那时,泸州城里的年轻女性流行穿着苏式连衣裙,蓝色背带裤,花布短裙。

除了从前苏联流传过来的列宁装、连衣裙,那个年代,中山装、军便服以及中国传统的马褂、长衫、琵琶襟上衣等,也比较常见。军鞋、布鞋、草鞋,则是人们常穿的鞋类。“政府机关单位多以旧军装、灰色布料为主,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人有工作服。许多人家还保持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

这一时期,在泸州的乡间,成年男女多在头上包头巾,颜色以白色、青色为主。

对于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海魂衫,是不得不提的流行。在陈鑫明收藏的一张拍于1962年的家庭合影中,也发现了海魂衫的身影。

进入上世纪60年代,“青年男女打扮都比较素净,白色短袖衬衫和平板布灰色大裤脚裤子,是年轻男性常见打扮。女性则是平板布盘扣对襟细腰短衫,搭配平板布灰色大裤脚裤子。鞋子,一般都是胶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军装风靡一时,拥有一套军装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臂戴红袖章、肩挎草绿色挎包、腰束军皮带,成为最流行的打扮。”

上世纪70年代初,18岁的张忠树开始跟着哥哥学习缝纫,并扛着缝纫机在泸县乡间上门为人做衣服,“那时候买布需要布票,一人一年一丈二尺布,都是棉布,农村很少见化纤面料。”那时候,张忠树做一天衣服的工钱是一元二角五分钱。

改革开放新时代

喇叭裤蝙蝠衫,服饰潮流涌现

对于泸州人来说,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1978年。

经济的不断发展,棉纺织品、化纤织品种类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流行一时的的确良、涤卡这样的化纤布料。因为成衣少见,所以在当时人们用布料当做礼物送人的现象也很普遍。“70后”吴女士还记得,她十岁生日时,姨妈送了一块黑底碎花的灯草绒布料,她一直舍不得拿去做衣服,结果青春期长得快,过了两年,布料不够做上衣了,只得压箱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逐渐释放,各种潮流服饰开始涌现,似乎要把压抑已久的时尚欲望一次性绽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忠树扛着缝纫机子进了泸州城,在上平远路附近支摊开起了缝纫店。“当时人们以在缝纫店做衣服为主,只有珠子街有几个摊位零星在卖成衣。”

随着牛仔裤进入中国市场,由此掀起了一股喇叭风,泸州人民也赶上了这波潮流。“最流行的就是喇叭裤,时髦的年轻人,无论男女,几乎人手一条,裤脚最大的有一尺五。”张忠树说,裤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紧的喇叭裤,颇为“离经叛道”。

喇叭裤的流行,也让泸州城里的裁缝师傅们竞相学起了喇叭裤的制作。张忠树回忆,当时在三星街有位裁缝师傅,为了做好喇叭裤,还专门去上海培训。“在泸州做喇叭裤手艺最好的,就要数他。虽然他只做裤子,不做上衣,生意也好得很。”

除了喇叭裤,蝙蝠衫、棒针衫、滑雪衫、健美裤等服饰纷纷登场。随着电视的普及,港台明星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重要因素。“香港风比较流行。”周建是一名80后,在迎晖路经营一家女装店,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港风盛行,牛仔衫、紧身针织衣、连帽卫衣……可谓多彩多姿。除了注重款式和舒适度外,这一时期,人们对品牌也逐渐关注。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批国产服装品牌诞生的同时,海外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内地。“‘美邦’‘森马’‘以纯’等品牌,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网络时代

服饰消费渠道多样化

21世纪初期及以前,商场、各类大小摊点,一直是人们购买衣服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局面被打破——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购买服饰的重要渠道,支付方式也由现金转向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

“现在我对于服饰的要求大多是:好看、舒服,90%以上的衣服、鞋子都是网上购买。”27岁的佳佳(化名)是一名典型的90后,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变化不算多。”在张忠树的记忆中,刚进城的那段时间生意最好,一天要做上一二十件。而现在许多缝纫店的主营业务已经是修改、缝补成衣。

如今,每当店里来了新款,周建都会拍照发到特别建立的微信顾客群里。“如果顾客看中了,就会过来试穿购买。”在通过微信顾客群宣传前,周建也和朋友合作过网店,实行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对方负责线上订单,我负责实体发货”。

“2003年左右,我上初中,运动服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十多年,现在又流行起来了。经营服装店多年,在周建看来,服饰流行就是一个圈,如今的流行点,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的“爆款”。“男性的服装这些年变化不大,西装、T恤、牛仔裤等基本款一直都没有褪流行。”

在消费渠道多样化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提高了,更倾向于通过妆容、鞋包、场合等进行选择,以前是女为悦己者容,选择服饰,现在很多女性更注重服装的自我体验。”

衣服是一个人的体面,服饰变迁是中国人消费方式的变迁,诉说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服装是一种记忆,70年间,服饰的每一次变化无不诉说着泸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呈现出的是70年来泸州各时代的光彩和风貌。

新闻推荐

泸县交警冒雨护航学生远足拉练

◎殷宗菊文/图近日,泸县二中和二中实验校开展励志远足拉练活动,30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泸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组织警力全程为...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