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罗德书:舞活“东方活龙”

泸州日报 2019-08-05 16:00 大字

罗德书从父亲手里接过龙头,舞“活”了雨坛彩龙,还学了一手惟妙惟肖的扎彩龙手艺。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朱虹

今年夏天,泸州雨水很多,在下雨天没有下地干活的日子里,罗德书就坐在家门口用竹条编扎着雨坛彩龙的龙头。

罗德书是泸县方洞镇宋田村人,生于1949年。他嗓门洪亮,皮肤黝黑。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曾经,罗德书从父亲手里接过龙头,把雨坛彩龙舞“活”了起来,他见证了雨坛彩龙走出泸州,进而成为“东方活龙”的辉煌历史;如今,他身体力行地把雨坛彩龙“接力棒”传下去。

公式 逢年节或婚丧嫁娶都要“耍龙灯”

雨坛彩龙起源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雨坛乡,是一种通过舞龙的形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最开始人们用稻草扎制“草把龙”求雨,后来改用竹篾编出龙骨,用布料作龙衣,也就是如今雨坛彩龙的雏形。

在罗德书的记忆里,无论求雨还是年节,亦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进入正月,农闲下来的父辈们组成耍龙灯的队伍,挨家挨户拜年,讨点红封补贴家用。

那时,到住户家门前耍龙灯常会遇到主人在门前设“门槛”。破“门槛”的方法,是耍龙灯的人说一连串吉祥话。至今罗德书还记得上门拜年时说的吉祥话:“来之在财门外,听我说个端详:秦叔宝、尉迟恭,财门之上;手持鞭、怀抱锏,志气昂昂;想当初、保堂口,封王拜相;一家家、保财门,威镇纲上。”一段吉祥话下来,主人才把门打开将耍龙灯的队伍迎进去。

新中国成立后,雨坛彩龙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1958年,雨坛彩龙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当时,村里有个后生在北京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写信回家向父母求证雨坛彩龙是不是老家的那条龙,其父亲回信时写了一句话,“就是隔壁罗幺爷家的。”彼时,罗德书还是个跟在父辈舞龙队伍跑的孩子。

公式 苦练手上功夫让龙“活”起来

刚开始,年轻的罗德书跟着父亲学舞龙,是从第3节练手。舞了几年后,父亲才放心把龙头交给他。

那时的雨坛彩龙共有7节,龙身长约10来米。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凸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长长的龙身拖着鲢鱼状的龙尾,随着舞龙人的舞动起伏摇曳。

第一次上场表演舞龙头,罗德书感觉四面八方的观众都望着自己,紧张的连手脚都没地方放。舞龙宝的四哥告诉他不要怕,眼睛不看观众,跟着龙宝走就行。舞完龙下来,罗德书眨眼睛眨出点眼泪,才感觉紧盯“宝珠”的眼睛总算舒服了些。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罗德书说,舞龙的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难度都差不多。“要让龙‘活’起来,它的神是最不好学的。手势不对,龙就不‘雄’。”为了练就让龙头变“活”的手上功夫,他每天拿着七八斤重的龙头挥舞练手势,找感觉,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让罗德书颇为自豪地是自己有舞龙的天赋,“能吃这碗饭的,拿到龙头是‘活’的。拿到龙头是‘木’的,注定不能吃这碗饭。”至今他的家里存放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拍摄父亲和他分别舞龙头的光盘,“我和老爷子舞的动作、身法、走位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调了个人。”

“老师给我说,舞龙头要眼随手动,手随心动,手眼心一起动。”尽得罗德书真传的雨坛彩龙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泸县文化馆副馆长谈燕说道。

1985年,雨坛彩龙被国家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国家卷);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德书也在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公式 怕传不下去,他走进学校教孩子们舞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舞则是华夏精神的象征。雨坛彩龙走出泸州,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腾飞乃至民族自豪感增强的一种见证。

那些年,罗德书带着雨坛彩龙在很多大型活动中表演。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00年参加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行进的表演。罗德书说,那次表演一共1分40秒,100秒舞完七八个动作,拉起龙飞一样得跑。

如今,罗德书舞起龙头来已经有些吃力。他说“耍龙儿”这碗饭自己吃了一辈子,也希望在孙辈中发现不错的苗子继承他的事业。于是,为孙辈们制作迷你雨坛彩龙,教孙辈们舞龙便成了他的农闲日常。他希望孙辈们以后能上有雨坛彩龙传习培训的学校,继续“耍龙灯”。

但罗德书选人的眼光又不囿于罗氏家族。谈燕的舞龙手艺就是他教的,如今罗德书也走进学校教授舞龙技巧。

罗德书每周都会来到泸县方洞镇雨坛中心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教孩子们舞龙的技巧。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再不教以后就来不及了。”

罗德书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会雨坛彩龙,让雨坛彩龙融进这方百姓的灵魂里,而不是挂在一些孩子的嘴里。若他不去教,他怕多年后雨坛彩龙这四个字甚至鲜少从这里人的口中说出来。这段时间他抓紧时间赶制的两幅“龙头”,正是送给雨坛中心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孩子们。当这群孩子们的老师,罗德书总是乐此不疲,全身心投入。

雨坛中心小学工会主席黄烈冬说,2012年传习所成立以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培训,每个周雨坛彩龙传承人到学校指导,刚开始教基本的动作,熟练了以后才训练全部套路。

每当一批孩子升入初中,雨坛中心小学就会从高年级学生中再选拔一批进入舞龙的队伍,每年保持约50个学生参加训练。六年级的张艺骞、颜镜羽已经从毕业的大哥哥们手里接过了“接力棒”。张艺骞舞龙头,颜镜羽舞龙宝。罗德书手把手教孩子们姿势、变队形的动作。张艺骞说,“舞龙如果你一个人错了,整个队伍就错了。必须协同合作才能成功,才能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罗德书最看重雨坛彩龙的协作精神,“舞龙至少要七八个人,一个人是舞不起的,大家团结起来才舞得好。”

在雨坛彩龙传承发扬的接力赛中,谈燕也在努力。谈燕舞的雨坛彩龙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头彩绘精美,龙舞场面更为恢弘更为震撼。他说,下一步将在泸县九中再建一个雨坛彩龙的传习基地,在创新和发展上再下一番功夫,把雨坛彩龙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雨坛彩龙有一个新的发展。”

新闻推荐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 开展环保问题整改督导

本报讯(记者李瑞莉)7月23日至24日,市生态环境局督导组赴泸县,就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