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情缘 刻骨入血
《日月葬》饰演葛西
《玉娇龙》饰演罗小虎
《御河桥》饰演裴舜卿
◎ 宜宾晚报记者 张新 李莉娜
吴彬文,国家二级演员,原宜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创作的剧本《太君惊寿》获四川省第五届振兴川剧汇演剧本奖、宜宾市第一届“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编导的《正气歌》宜宾市第二届“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导演的小品《岩垭口》获宜宾市第三届“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赛立特尔杯”三等奖。2014年,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授予川剧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
10岁登舞台,15岁改武生,吴彬文当过演员、导演、编剧,是一位能表演、导演,也能编剧、谱腔的复合型人才。
六十年多年的时间里,吴彬文与川剧不离不弃。退休以后,他突破了小学二年级学历障碍,积极从事写作,2013年出版记述本人艺术人生的《守望》,2017年出版《企盼》(吴彬文川剧剧本选)《回音》(吴彬文川剧唱腔选),完成了他的川剧艺术“三部曲”。
结缘:一张海报结下戏缘
吴彬文的川剧情缘始于1953年5月的一次“偶遇”。时年,吴彬文10岁,纳溪县劳工川剧社(后更名纳溪川剧团)到南溪演出,花花绿绿的广告海报就贴在吴彬文家对面。剧团在禹王宫演出,没钱也没看过戏的吴彬文和小伙伴们跳下一丈多高的庙墙,像泥鳅一样钻入观众群。
那晚的演出,小小的吴彬文看得目眩,看到痴迷。从夏到秋,戏班在南溪演出了几个月,吴彬文常常混进观众群,看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人来人往。因吴彬文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剧团邀请吴彬文的父亲加入,写海报搞宣传。就这样,10岁的吴彬文和父亲一起加入了纳溪县川剧团,吴彬文从此与川剧结缘。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更没有条件拜老师,吴彬文进入剧团后,只能“随班”“跟班”学艺,在无人看照的状态下偷师学艺。一天晚上,剧团演出《红书剑》,演娃娃生的师兄没有到场,吴彬文临时顶场,得到了一个只有两句台词的角色——会说话的哑巴。
吴彬文还记得当时他“紧紧贴在老师身边,紧张得气都出不赢”。当剧情进展到他说话时,他高喊“哎呀,哎哟”,“牢头”惊问:“你是哑巴,咋个说话哟?”
回忆演出生涯的第一次开口,吴彬文说:“犹如个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来到。”
在纳溪川剧团的日子里,吴彬文开始饰演一些“娃娃生”,如《二十四孝之安安送米》中的安安、《望娘滩》中的聂郎等等。之后,吴彬文跑过码头,辗转乡场,见识过戏班的魑魅魉魉、鱼龙混杂,也经历过剧团的清理整顿、兴衰沉浮。
演出:塑造多个人物形象
1958年,吴彬文参加泸州专区戏曲训练班,改学武生;1961年,参加新组建的宜宾专区青年川剧团。
吴彬文说,青年川剧团的主要任务是下乡为群众表演,当时属于宜宾专区的泸县、富顺、隆昌、纳溪、合江、古蔺、叙永等地都留下“青川”的脚印。1964年以前演出多以传统戏《白蛇传》《杨八姐盗刀》《大破天门阵》《三关摆宴》为主,在这些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和重要角色。
青年川剧团排演的第一个现代戏是《雷锋》,吴彬文饰演雷锋。为演好工农兵形象,吴彬文和“青川”的师兄弟们扬弃一些刻苦学来的传统程式、演技法,和战士们一起持枪、列队、齐步走;和贫下中农一起栽秧、打谷、割麦子;同环卫工人掏粪、挑粪、扫厕所……而“青川”的现代戏,也正是因为有了吴彬文和师兄弟们的演绎,在川南乃至四川都有了一席之地。
1976年之后,青年川剧团开始复排传统戏曲。《铁龙山》中的铁木耳就是吴彬文的代表作。该剧反映元朝宫廷内部皇权争夺,大太子铁木耳是个有谋略野心的人物,吴彬文做了“用程式刻画人物,用细微显现人物,用伪善掩饰人物,用道具体现人物,用笑声揭露人物”的处理。
著名川剧编剧、吴彬文曾经的同事刘兴明这样形容吴彬文在《铁龙山》中铁木耳的表演:“掸袖、撩袍、提脚很稳健,吐词有力,身段利索,登打干净,既层次分明地展示了剧中人怒冲霄汉的情感,又很有分寸地揭示出铁木耳善骑射、操兵权、武力强、报父仇、诛奸妄夺江山的复杂内心活动。”
导演:初小文化编戏导戏
由于青年川剧团没有专职导演,只有初小文化的吴彬文逐渐开始涉足导演。
1963年,吴彬文排出第一出剧目《陆文龙》。他编戏、导戏,学中写,写中学,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再困难也不忘偷学记谱,设计唱腔。
吴彬文说,唱腔设计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和社会阅历方能理解剧情,体验人物,分析词义,还要对各种声腔、曲牌烂熟于胸。正是如此卧薪尝胆,从事川剧艺术表演几十年来,吴彬文为多出剧目设计了唱腔。
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口号,次年六月,举行了首轮川剧汇演。青年川剧团创的《草莽英雄》《日月葬》参加了调演,其中《日月葬》就是由吴彬文担任导演。
“当时创作小分队来到珙县数度进沟考察,几番村镇探访,收集大量反映僰人轶闻掌故,却仍感到主线一团乱麻。一天晚上,大家半夜起床,夜访麻塘坝,看那层层雾纱徘徊飘荡,坐在‘棺材铺’的悬崖下遥思遐想,去感受僰人的呼吸,倾听僰人的诉求,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古先民的辉煌与悲怆……” 吴彬文回忆说,一夜过去,一条以民族团结的“戏线”形成。半月以后,一出以汉、僰友好,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川剧《日月葬》终于出炉。汇演之后,《日月葬》获得表演奖、舞美奖。
新编历史剧《太君惊寿》也是吴彬文的代表作。1990年,《太君惊寿》参加四川省第五届振兴川剧汇演中荣获剧本奖,并获得宜宾市第一届“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
退休:发挥余热著书编剧
1998年,吴彬文成为青年川剧团第八任团长,至2003年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依然在马不停蹄地编剧本、编小品。
2013年吴彬文出版记述自己艺术人生的《守望》,2017年出版《企盼》(吴彬文川剧剧本选)《回音》(吴彬文川剧唱腔选),完成了他的川剧艺术“三部曲”。
在《守望》一书中,吴彬文用流畅生动的文字记述了充满变数的人生,描绘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川剧艺术被一会“批”一会“保”,一会“丢”一会“找”的生存状态与历史变迁。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吴彬文难解难分的川剧情缘,也可以寻出他的得意之作:主创的《三请樊梨花》上演数百场,在多部《杨家将》剧目中,扮演过老令公、杨四郎、杨宗保等几代英雄;也学习过“乌兰牧骑”,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
川剧于吴彬文而言,已是刻入骨血。他用川剧曲牌《棉搭絮》表达自己这六十多年来与川剧息息相关的酸甜苦辣、悲欢喜乐——“不心伤暗自心伤,不彷徨却又彷徨。唉呀,川剧啊,我为你生,我为你长,我为你痴,我为你狂。我为你,学不尽唱念做打默,诸多程式;我为你唱,唱不完昆高胡弹灯,各种声腔…台上戏里难携手,台下戏外永相傍,一世有缘情未了,岁岁朝朝长守望,哪怕地老与天荒。”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任志国记者李界)初春甘露润龙贯,清晨微风拂田间。近段时间虽是农闲时节,泸县天兴镇板栗村八组的村民们却没有闲着,而是...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