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泸县:改革走出

泸州日报 2019-02-15 09:45 大字

嘉明镇葛林湾村“社社通”。

道林沟。

兆雅梨花。

得胜镇桐乐村稻田。

港城大道。

山河社区。

本版图片由黄祖泉 阳彬 摄

创新创业孵化园。

温泉商业街。

□本报记者 刘梅 张婷

2015年3月,泸县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近四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泸县取得了耕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有保障、产权资产能放活、乡村振兴有支撑,以及困难群体能安居、农民获得有增加、集体经济能壮大、农村环境得提升的良好效果。2018年4月,中央深改办督查后给予高度肯定。

这只是泸县通过土地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8年,泸县以“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文旅联动、富民强县”为发展战略,全力以赴稳增长,一心一意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较好发展:地区生产总值31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1亿元,增长1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同口径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9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9元,增长9.5%。泸县县级经济综合实力排位全省44名。

在全国率先依托土地制度改革让家园更美

走进泸县喻寺镇谭坝村,曾经的传统村落如今变成了现代新村,一系列变化让人惊喜:4000亩管灌到田的粮油轮作基地里一片片油菜吐露嫩绿;300亩村企基地、500亩康养小区跃然耸立;新村聚居点、代耕农场、观光长廊顺势而生……

泸县是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市之一,承担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统筹推进任务。2015年以来,泸县坚守改革底线,坚持问题导向,为发展而探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重要支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然涉及到“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筹”“地从哪里来”等现实问题,泸县顺势而为,走出了一条依托土地制度改革加快乡村振兴之路。

49岁的张乃良是泸县一位普通农民。为了方便子女上学, 2005年他从山上搬迁到山下,利用村内的空闲地修建了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而原有宅基地上的土瓦结构房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山区人少,基本没有流转价值,长期闲置着。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2015年,泸县被全国人大确定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张乃良所居住的村子正好位于泸县选定先行改革试点的“四镇八村”之列。张乃良毫不犹豫地退出宅基地。根据政策,他得到了一笔补偿款,复垦的宅基地还可以由自己耕种。

张乃良的经历是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一个片段。

“人到哪里去”?泸县创新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撬动传统散居向新型聚居转变,允许农民在本组、本村无偿取得,跨村、跨镇有偿取得宅基地;新建住宅,原则上向新村集中。试点中,泸县建成新村聚居点35个,550户农民实现跨区居住;针对贫困人口,统规统建安康公寓,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特色经作园区。如今全县882户已腾退原宅、置换新居,实现易地搬迁脱贫。

“钱从哪里筹”?泸县创新集体建设用地盘活机制,撬动存量资产向资本资产转变。试点中,泸县已腾退宅基地1.8万亩,退出户户均补偿超过4.2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入平均突破100万元;同时,泸县加强宅改与入市的衔接,经过规划布局、指标覆盖、补偿安置、行政审批,把节余指标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凭证入市出让;泸县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变现金额近8亿元,以农房“抵押融资”,盘活农民财产;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农民宅基地及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市、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共同化解抵押贷款风险。试点中,银行累计发放贷款4197万元。

“地从哪里来”?泸县创新统筹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撬动单向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以“改革统筹”保障发展用地,建成谭坝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创成全省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

事实证明,这所有的改革试点都让地方更强、家园更美、农民更富。

经济腾飞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迈大步

近年来,泸县发挥县域园区经济的辐射作用,彰显县级城市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根基。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首要在环境。泸县以优惠的政策、精简的审批、精细的服务等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现代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凤凰”来落户。这些产业既吸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吸引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候鸟”回乡工作。可以说,环境变,全盘活,农民收入增加了,还为县域发展拓展了消费能力、蓄积了人力资源。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关键在融合。泸县大力推动产业融合,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重点,构建体系完整、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泸县提档升级龙桥文化生态园,启动中国龙桥小镇设计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道林沟景区项目建设,推动龙文化、石刻文化等与旅游深度融合,提档升级农民演艺产业;以城区为主,两港为辅,着力打造商贸物流园,以“互联网+流通”为载体,完善电商发展综合平台,加快城西商务综合体、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主体在园区。泸县园区集聚人气,更聚集“财气”。目前,泸县围绕“3+2”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医药、食品、建筑产业加快发展,完成泸县经开区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医药产业30万平方米加速器建设,建成13万平方米人才公寓。泸县做大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化品、医贸流通四大产业,完成步长制药联机调试,实现赋智干细胞、深图、奥泰等项目试生产,完成国康药业、科瑞德质检中心主体建设。力争实现医药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以上;做优食品、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推进汉唐酒业、川酒浓香白酒基地等项目建设,盘活酒业存量产能指标,延伸食品产业链条,开发保健酒、中药饮料等绿色食品。加强与川酒集团、原酒基金等大企业合作,做响“龙窖源”品牌。积极推进智雅墨族、极速智能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建设秉一科技、精工彩等项目,启动新康意高分子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大力提升“中国建筑之乡”品牌影响力,做响“龙城建工”品牌,力争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改革创新城乡统筹为群众带来幸福生活

通过反复调研,泸县决策者们意识到,突出特色的产业带将成为泸县发展的“高速公路”,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则将为群众带来更实在的实惠。

今年,泸县深入实施“4+1”工程升级版,全面实现“户户通”,加快水厂“两权”回收,确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0%以上;力争完成45个村农网改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00户,动态消除农村危房;突出抓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5个,创成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3至5个、示范村20个以上,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

如今,泸县在全域“社社通”水泥路基础上实现80%农户“户户通”,其中91个村整村“户户通”;农村公交(客运)通达率9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5%;全县污水处理率达61%;农村常年唯一居住土坯房基本消除,城东小学、泸县二中实验学校建成投用,镇(街道)“一站一馆三区”规范化阵地建设、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泸县预脱贫人口55户161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已脱贫人口、40个贫困村全部达到巩固验收标准,绝对贫困全面消除;在全市率先实现一体化运行县镇村综治中心,“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平安建设满意度排名上升68位……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泸县还收获了一批全国经验。

据统计,泸县承担国省级改革试点16项,圆满完成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水利公共服务试点等9项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项试点得到中央深改办、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创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西南地区首个“中国建筑之乡”、四川省“民间演艺之乡”;成功承办全省改革“抓落实·推经验”等国省级现场会7次,荣获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荣誉14项,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

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泸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日均4万人?购物+返乡置业 万福大都汇展示强大影响力

万福大都汇开业以来,已经成为购物天堂。李家平摄本报讯(李家平)春节期间,新近开业的万福大都汇购物中心出现购物、置业热潮,这...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