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瓦窑滩 川江文脉最盛的村落(下)

华西都市报 2019-01-13 02:14 大字

瓦窑滩滩口。

瓦窑滩村周氏碑。

瓦窑滩杨家石朝门。

拴船石。

瓦窑滩村下水域。

黄庭坚画像。

瓦窑滩古寨主人李贤贞。

□陈鑫明文/图

杨世新老先生,年过81岁,土生土长中兴古场,石杠嘴人,对瓦窑滩历史人文了如指掌,犹对名门望族、乡贤耆老的家事一一道来,人称“中兴古场百事通”。2018年6月8日,杨世新老先生带我去瓦窑滩古纤道的望江楼、观音岩、王爷庙、女儿溪采访,再次去天堂六队大山头拜问明末周文辅将军裔孙佳城。

一人一马一枪

身负重伤而不退

杨世新介绍,周家在瓦窑滩村是大姓,也是大户。先祖周文辅,祖居江西道州。文辅少时行侠,好剑习武。投山西保定府衙作校尉,时李自成、张献忠部窜扰四邻,文辅统兵以战,升参将,又因累败乱军有军功而升将军。后调任四川遵义府,家因随军往城东杠子营寨。丁亥年(1647)二月十四,大西军进攻遵义城,道府官员纷纷弃城逃亡。文辅将军率兵迎战,三天三夜坚守,时内无粮饷,外无救兵,周将军见形势危急,命部下突围,自己一人一马一枪立于城门前吊桥之上,阻挡大西军,身负重伤而不退,敌为之胆寒,发乱箭射杀,将军不敌,血染疆场,大西军方才攻入遵义城。

周文辅将军之子恩葵率家丁青壮,在乱军中将父遗体抢回杠子营盘,后在游家台草草作葬垒坟为纪。清康熙十九年,朝廷平定西南之乱,祭祀保国卫民先贤立祠纪念,周文辅将军以身殉国入忠烈祠于遵义城东门右,百姓春秋以祀,告慰忠君报国之臣。

周将军之妻胡老太君带子由遵义迁赤水河岸二郎里,以耕读行商为业,数年后天下安定,于康熙中,胡氏携子共五人迁泸州安贤乡双碑子罗基坎落业。胡氏殁,长子思礼迁飞凤山,思茂徙玉蝉山,思义留罗基坎,唯思葵迁往崇义乡中兴场瓦窑滩,并将所属之地改名杠上,以纪念父亲周文辅杠子营寨迎战大西军阵亡之地。

周思葵为周氏入泸一世祖,夫人戴氏,生子世禄、世弘、世华、世昌。周思葵文武双全,又亲历与大西军作战,乱军中抢回父帅之躯,为一族人之大功臣。落业后,借中兴场、瓦窑滩天时、地利,以忠厚传家,耕读为本,兼营水陆运业而家道兴,宗族旺。于是择天堂大山头建周氏佳城,为父周将军文辅立坟为祀。春秋子孙祭扫,宗亲清明拜祭。

周姓在瓦窑滩也传十世,为本里之大姓。从周氏佳城墓碑上可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进入佳城的祖公、老祖婆的墓地保存完好。从墓志铭可佐证周氏一脉一路走来的历史。

思葵公戴氏母墓志铭云:

周氏宗族,肇自汝南。

溯远及尔,百代余传。

时至明末,邦家多难。

流寇窜扰,备将守关。

辅公太祖,来自江南。

驻节遵义,以身殉战。

世祖思葵,丧葬既完。

随母偕兄,转徙来川。

斩荆除棘,不思艰难。

创业斯土,合葬斯山。

高封马鬣,虎踞龙蟠。

月岩枕护,大江带环。

钟灵毓秀,子衍孙蕃。

耕读世守,忠厚相传。

泸阳望族,千秋炳然。

黄庭坚游瓦窑滩

长山埂上书《云根》

黄舣、中兴、弥陀场,位于长江岸,千百年来,三个古场因长江水运而生而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岸线经济托起古场的文明。与岸线并行的百里纤道上,那纤夫的号子声,一头拴着船只的安危,一头拴着纤夫的生死,于是瓦窑滩渡、陡坎子渡、张家渡就有了故事,也有一段船工、纤夫们的历史。

在瓦窑滩陡坎子长山埂立石上,有宋大诗人、大书家黄庭坚书的“云根”二字。近千年来为村民称道,已成为长江岸线一大景观。中兴古场清末诗人苏启元有《云根》诗云:

苍石矗立万松里,上有大字书云根。

旁注皇宋庭坚作,何人铲刻留深痕。

野老告我称至宝,时发光怪明朝暾。

往往旦暮天欲雨,云气蓊幽相吐吞。

我生好古有奇癖,呼朋走访携清樽。

婀娜刚健两檀胜,蛟叫蟠屈不可扪。

地僻境幽人罕到,谁知妙笔今尚存。

安得良工拓万本,洛阳纸贵何足论。

坐观起叹不忍去,忽惊山寺钟鸣昏。

陈维国先生《黄庭坚年表》中载:“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另号涪翁。江西修水县高城乡双井村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历官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吉州大和县令、德州德平税监。元祐年间,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绍圣初新党执政,贬斥元祐党人,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再徙戎州。宋徽宗即位(1101),方遇赦出蜀。崇宁三年(1104),再次遭打击,被除名,羁管宜州,贫困交加,次年(1105)卒于宜州贬所之处。”

公元1100年12月,黄庭坚从戎州乘舟东下至江安,县令石信道挽留二十余日;1101年2月到泸州,州官王献可留住月余,受到热情款待,同游历于泸山泸水之间,有《戏答王献可居士赠文石》诗:

南极一星天九秋,自理光影落江流。

是公至乐江中物,乞与衰翁似暗投。

王献可与黄庭坚在瓦窑滩、中水坝上寻文石,小憩于陡坎子渡头的长山埂石上待渡,无意间发现立石下有窟,中有云气升腾,与江光相映,大有云龙踏浪之势。认为是一处风水宝地,欣然泼墨挥毫,在立石上大书“云根”二字为纪。

这年二三月中,黄庭坚还在泸州书有:木龙岩、使君岩、滴乳岩、江山平远、溪山清远、拙溪与玉蟾。并在沙湾东岩有醉僧图碑记,黄太史大像记。真如寺内题有“石枕铭”。还为州官王献可撰有《与王泸州书》《又与王泸州第十七书》。

在漫长的长江文明进程中,云根石下,一条条纤绳磨出的纤痕、沟槽,同山谷书的“云根”二字一起沐浴风霜雨雪,一起走过每一个春夏和秋冬。

大石金刚多荒田

湖广填川移民来

民国二十四年编《泸县志》载,泸州自明末张献忠之乱,清初吴三桂“三藩之乱”。民因兵乱、灾荒、瘟疫死亡人数不计其数,生者百分之一,川黔边逃亡,又遭土匪、虎狼之袭。转徙途中病亡、饿死无数。渝西、川南、黔北、滇东地区百里无人烟,良田沃土荒芜。清立国,顺治设州牧,土著居民方从各地招抚回泸,境内居民湖广填川入蜀,千百家插占泸境,人口方才渐次增长。

朝廷下旨移民入川,无论是军户家属迁往屯所、卫所屯田,还是地方官奉旨入川,或是族群分离,兄弟分家,编入移民大军。凡入川东、川南的客家人分别在重庆府、永川邑、泸州隆昌、李市镇移民收容地,办理入籍路条,方沿东大路从立石、毗卢、永川寒婆场、大磨场从陆路入泸州;从水路入泸者,从江津、朱扬溪、松溉、朱沱、白沙、合江入泸州,这就是沿长江河两岸而行的古纤道进入泸州十大乡界。

长江北岸的凤仪乡、安贤乡、麟现乡、会文乡、优龙乡、宜民乡境内的良田地亩早在宋元、明初就被先期莅泸州的客家人占了。清康熙年来川的移民唯有过长江,安顿在崇义乡、忠信乡。再远一点就是永宁河两岸,再迟一点来的移民往乌蒙山的永宁、赤水河流域。

《嘉庆直隶泸州志》载,“清初泸州编户三里。一里百户,计户三百余。”康熙二十年后,《泸县志》载,“自外省移泸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楚人、粤人多事耕作,赣人、闽人多营商业,乐于转徙,善迁移。”

中兴古场、黄舣水驿、弥陀岩场临长江岸线,利交通水运之口岸。于是,广东、福建、江西来的客家人选择了长江岸临水而居,落业于此。入泸先辈以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江上捕鱼而生。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苦心经营,有了积蓄,兴土木建住居、房舍;利用渡口、码头运往人货;在险滩恶水之处组织了纤夫拉船为业;在河滩上种蔬果、植树木以护河堤;以占地之岩石造桥、修路以利往来,借江岸渡口搭起茅屋、大棚,草市贸易应运而生,农村集市的逐日繁荣,推动了泸(州)合(邑)百余里长的古道的开通运行。一条临江古道,一条上下水运航线,托起了地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明末清初,有湖广李姓奉旨入川,分到泸州大江岸任汛总,管理江上过往船只,代为衙门征收货税。李氏离任后回乡把家人全都迁来,并买下山凹到江边的大片土地。儿孙以耕读、狩猎、捕鱼、行船为业,成为大石踏上大户人家。清初,朝廷下旨填川,移民四方结伴而来,李家担心后来的移民侵占了祖上之地,便以姓氏为名,这儿名叫“李湾”。

翻阅地方典籍、平民文献和地名录记载,李氏入川祖青之、二世祖时杰落户老泸州对门弥陀岩,后分支中兴瓦窑滩,黄舣与汇口地,到七世八世,子孙分散在长江两岸二三十里之处,先人墓地多在大沟头、刘湾头、溪沟头。裔孙也传十二世,在泸已有二三百年。

民歌背后的望族与地名

“寨子邓沟杨巷子,杠上新房老熊嘴。秋湾夏咀王槽房,张嘴李湾王稻场。”

这首地名竹枝词中包括9个以姓氏为地名的大屋基,即寨子上杨姓、阎姓、刘姓、衷姓、邓姓、秋姓、夏姓、张姓和王姓。

寨子,即股友寨,民国二十年由杨百骈、阎增山、刘成国、王佐、衷石麟等股东集资建的土围子。邓沟(亦称顿沟),由几个沟中田水、山水汇入。为保天干之年农家田地、人畜用水,邓姓人牵头筑堤栏沟蓄水的水利工程,故名“顿沟”。杨巷子,为杨姓落业插占之地,为开辟为林地,开沟引水,沟形如火巷子而名,原为金刚村境内。

杠上,又称杠子上,是周姓入泸发脉之地。周家儿孙为铭记先祖周文辅将军杠子营寨与大西军战,以身殉职之地将此地取名“杠上”。又因坡上有石脊状似大木杠因名。新房子为周姓子孙之住宅。老熊嘴,因地形状似狗熊张开大嘴而名,有小路途经。后为熊姓人家落户,在此建房。

秋湾,位于大江北岸,为沙碛土地,地下多砂金。秋氏入泸,以淘金为生,在河湾处落业,以姓氏为地。夏嘴,地处中兴场口,有夏嘴屋基,后因修路,将此一分为二,称为“上嘴”、“下嘴”。大石踏下的王槽房,是王家插占落业之地。这儿地产五谷杂粮,为酿酒提供原料,有山泉涌出,水质甘甜,为酿酒提供优质水源。这儿地处渡口、码头和泸合古道,是销酒好地方。王家槽房一开上百年,其酒品誉满长江两岸。抗战中,王家烧酒运往金州酒精厂,为汽车、飞机提供替代燃料。民国年中,二刘(刘湘、刘文辉)泸州开战,王家槽房的酒成为双方战利品犒劳官兵之酒。

张嘴,分为上张嘴、下张嘴,是张姓先祖入泸插占落业之地。地名历时有三百年了,是大石村老地名。张家在瓦窑滩是大户,不仅掌管张家渡口,还是龙王凼、观音沱、苏家沱打渔的专业户。李湾,李氏人家是大户人家。王稻场,因王家五黄六月谷子收回,在石坝上打晒而得名。亦说,王家经营丧葬礼俗,为亡人颂经、做道场为业,这儿人们又称为“王道场”。

杨世新说,瓦窑滩村龙门阵多,几天几夜也摆不完。他哼了一首民歌,唱的是村里的古迹和传闻:

“楼台观音岩,王爷立灯竿。天堂报恩寺,纤道入云天。渡口渔歌唱,逐浪瓦窑滩。女儿溪上客,相思大江边。”

新闻推荐

“四化”一体 尽显魅力

◎黄平2018年,泸州市泸县立石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党建引领,推动“乡贤文化”“乡风...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