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喻寺镇谭坝村土改“三赢”模式兑现 现金红利当场发 最高5万捧回家

川江都市报 2018-07-27 10:30 大字

村民现场领取现金分红,脸上笑开了花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杨理 摄影报道

曾经“僵死”的土地被盘活,将资产变成资金、资金变成股金,红利分发到农民手中……7月10日下午,在泸县喻寺镇谭坝村众创园厂房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第一次分红大会召开,让村民收获了喜悦。

近年来,随着泸县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谭坝村“大变样”,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宅基地退出节余指标已从县内调剂、市内流转发展到省内流转。

分到5万元红利

村民考虑合伙做小生意

“以前看天吃饭,种地收成少,一年下来卖出的水稻才赚3000多块。为了多赚点钱,就得到外面打工,但去了外面地又没人种。我们全家人都没想到,如今竟然还有这般让人欢喜的收入。”在分红大会现场,谭坝村三组村民唐邦富领到50357元土地补偿和红利,正忙着到银行存起来。他说,全家5口人有3500多平米的土地被流转出去,按照补偿标准300公斤每亩来计算,这次一年就领到了12年的补偿红利,全家人都很高兴。有了这笔钱,唐邦富正在考虑和村民合伙做点小生意,生活也有了新的期待。

据悉,喻寺镇谭坝村众创园厂房第一期总占地58.6亩(含基础和公共设施),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取得土地44.45亩,总投资1900余万元。其中,泸川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入1200万元,村股份合作社基础和公共设施投入折资641.4万元,谭坝村第一、三村民小组占地折资58.6万元,建设1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工程全部竣工,并以60万元/年的租赁费全部出租。按照占股,此次第一、三村民小组获得2.39万元分红。

村民变“股民”

实现村集体和农民齐增收

据谭坝村第一书记李文国介绍,作为省定贫困村的谭坝村,以往面临着散老村落衰败,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且需行之有效。

据了解,谭坝村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腾退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经规划调整和审批落地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土地“入市”,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成功地将资产变资金;农民的土地按“入市”的年限,获得土地补偿。目前,全村宅基地退出复垦148亩,村集体自己留用44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04亩,通过县内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获得资金1144万元,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获得补偿980万元,村集体获得收益90万元。调转“入市”44亩,获得资金783.2万元,土地成本766.8万元,获得增值收益16万元。而这,只是该村土地改革推进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谭坝村整合涉农改革,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龙头,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互利共赢的“三社融合”发展模式。以占地的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土地折资每亩1万元的股权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基础设施投入部分量化为全村村民股份,成功地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目前,通过农村改革,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办、创办了“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农事体验农场”“众创园”“康养小区”“沼液合作社”和“衣锦乡情休闲区”等6个实体经济。

改革再深入

“三赢”模式持续推进

据了解,在改革试点之初,泸县面临农村人口外流、农民代际分化、散老村落衰败、空闲宅基地搁置、项目建设用地紧缺、历史遗留问题累积、土地管理部分失范等情况。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2017年,泸县结合脱贫攻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将产业相连的雷坝村、新桥村、古桥村和福集镇鱼目村5个行政村连片规划,改变了以往空闲宅基地搁置、项目建设用地紧缺、土地管理部分失范等问题,形成了“一平台,两环线,三新村,四基地,五小区”1.2万亩的多产业、多业态发展示范区。农民获得了土地补偿收益、土地“入市”分红、土地“入股”分红的三次收益,实现了集体、农民和社会投资者“三赢”。

“通过几年的努力,保障了公有制不变、耕地不减少、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土地仍属集体所有,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除缴纳政府调节金和村级调剂金外,绝大部分是拿给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他们用于二次分红,用于集体建设以及下一步乡村振兴相关资金保障。”据泸县国土局副局长熊健介绍,全县目前“入市”了9宗地,入市面积达226亩,入市总金额4477万元;正在办理入市的20宗,面积300余亩。入市的地块主要用于发展工业用地、民办学校、农家乐、康养、文旅等业态。泸县所有“入市”的地块都会按照谭坝村的模式进行,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新闻推荐

资 讯全搜索

长安镇开展廉政警示教育7月19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长安镇组织镇村组党员干部等70余人,到泸州市党员干部法纪教育中心开展党风...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