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惠民的泸州路径

泸州日报 2017-07-05 17:13 大字

泸县农民大舞台成为泸县打造文化旅游新县的一张名片。本报记者 刘林 摄一卡通,实现异地免费借阅书籍。 本报记者 牟科 摄泸县农民演艺逗乐全场观众。本报记者 刘林 摄泸州市博物馆走进泸县嘉明镇大同小学,向学生们讲解文物知识。市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卿泉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兴盛是重要的表征。文化惠民、共享文化成果是文化强市的重要体现。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首先要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

如何让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近年来,泸州市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

全省率先

图书馆间通借通还

想看的书,离家近点的图书馆里没有;好不容易借到书,还书点却离家很远……有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一卡通”,市民在借书过程中遇到的小难题都可化解。

2013年11月,泸州市开通“一卡通”,实现了全市图书馆间通借通还。持有“一卡通”的读者,可任意在市、县(区)的公共图书馆借阅、归还图书。这在全省市州是第一家。

曾国钊是一位退休工人,他对“一卡通”使用感触颇深:“有了‘一卡通\’,借书还书方便了,这就好像是自个儿家里有了图书馆,想看什么书都好找。”

“我是在龙马潭区图书馆办的证,现在市图书馆也可借书,还可在古蔺还书,太方便了。”市民刘世熙对“一卡通”赞不绝口。

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一卡通”在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发挥文献资源优势,推动资源共享工作,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好处多多。

曾国钊、刘世熙享受到的便利,得益于泸州市公共图书馆开通的“一卡通”。只要持有“一卡通”的读者,可在任意一个市、县(区)的公共图书馆借阅、归还图书,并享受相同的数字化服务。所产生的物流费用,均由市财政统筹。

除“一卡通”外,泸州市还推出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读书爱好者借阅图书提供更多便利。只需轻触屏幕,数千种电子图书立刻映入眼帘。读者只需下载客户端,在电子图书自助借阅机上查阅图书,扫描图书二维码,就可将海量知识下载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中轻松带走。

把图书馆“搬”进手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实行图书借阅市、县(区)一卡通……馆藏图书由静变动,从“坐等读者”到“上门服务”,从提供书刊到多种服务,泸州市图书馆拓展了“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

全省首家

博物馆办到家门口

下自己动手制作团扇。 此外,市博物馆还采用“流动博物馆”的形式与学校合作,变被动为主动,借助这种“走出去”的模式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今天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还学会了拓片和制作香包,特别高兴。”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中心小学校,学生罗洁在参观流动博物馆巡展后说道。

活动中,该校1000余名师生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流动巡展,近距离感受文物知识的无穷魅力。该校校长胡云春说:“农村的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到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启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仅2016年,泸州市流动博物馆就组织开展《博物馆的故事——我的羊年》《抗战泸州》巡展26场,足迹遍布泸州市三区四县,展览走进了社区、大中小学校、革命老区、文化广场、警营和军营,服务观众4万余人。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观看展览,了解文博发展和泸州市历史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实践证明:流动博物馆以创新的形式,实行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利用便捷的交通,采用巡展的方式辅之与观众的互动,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对推动基层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泸州市博物馆是人文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如何打破空间限制,拓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拓展历史文化信息辐射领域,满足社区与市民的需求?

“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市博物馆考虑到许多地处边远地区的群众没有办法亲自来到博物馆参观,特将馆内各个陈列展览微缩化,把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三区四县的各个角落。

从2010年开始,市博物馆推出了全省市州首个“流动博物馆”。

市博物馆以流动文化快车为载体把文物展览办到山区学校和社区,把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群众,把各种实用技术和党的最新政策带到基层。从公众的需求出发,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进了缤纷的大千世界”。

一次,由市博物馆和叙永文管所主办的“文化春秋,社区关爱——泸州市流动博物馆走进叙永”在春秋祠广场举行,活动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展板模式,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出了两组展览,第一组“博物馆的故事·我的羊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羊”的内涵;第二组“千年一叹·馆藏文物精品”,以图片形式介绍泸州文物精品。同时推出四项互动项目,观众们通过观看展板进行有奖知识问答;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制作碑文拓片;叙永书画家协会代表现场作书画送给群众;小朋友们还可在家长帮助

政府引领

文化搅热百姓生活

“周末,我喜欢到江阳艺术宫去看表演。”对于家住江阳艺术宫附近的居民魏虹来说,这是她周末休闲的“保留节目”。

去年7月31日晚上,“醉美泸州·百姓舞台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交流展示暨周末剧场”启动仪式在江阳艺术宫举行,并进行了首场演出。

在泸县,有一张看不见的网牵动着千家万户。

这张由政府发起,农民承担主力的演艺网,不仅创新了“政府买单、百姓受益、演艺中心得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的新路径。

2009年,泸县文体广电局把散落在川南各地的86支农民演艺团体整合到一起,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泸县农民演艺网。目前,泸县农民演艺阵容已壮大到100多支队伍,演艺从业人员由1000多人发展至3000多人,固定资产总值达1.2亿元。每年演出达到1.6万至2万场次,活动遍及云、贵、川、渝等地,惠及泸县及周边广大群众。

泸县农民演艺网走出了以张德高、朱裕国等小品演员为代表的“本土明星”,推出了不少演艺精品,如张德高的《棒棒》《星级服务》等15个小品登上中央电视台,品牌效应日渐明显,其中小品《火巴耳朵》还登上春晚舞台。

泸州市从2012年起推出“醉美泸州·百姓舞台”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它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还让一些看戏不过瘾的市民,圆了一把舞台梦,到“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一展才艺。本着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理念,泸州推出了以“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为主题品牌的崭新模式,突出“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实现了“专业演员引领演”、“广大群众自由演”两条腿走路。

“醉美泸州·百姓舞台”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牵手,产生了“化学反应”:作为泸州市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载体,以“合作联办,定点服务”的方式,着力打造惠民公共文化品牌,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引导全社会办文化,激活了社会办文化的热情,有利于“泸县农民演艺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更多地方推广。

新闻推荐

《泸州市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线型选线方案》通过审定 示范线将采用氢能源储能式有轨电车

本报讯(周天红郑茜记者罗森波实习记者白雪)《泸州市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线型选线方案》日前通过市规委会审定。这是记者昨(28)日从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获悉的。泸州市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线路南端起于佳乐...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