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老人与猴狲香包

泸州日报 2017-05-31 18:35 大字

古人认为,端午时节蚊虫出没,容易沾染疾病、邪物,于是就把药或有驱邪作用的香草填充成香包,佩戴在身上。如今,手工制作的香包很少见到了。

在泸县玄滩镇涂场街村,一位80岁的老人守护着端午传统,坚持手工制作猴狲香包,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来。

老人名叫胥明材,这几天在城里幺女儿家耍,随身带来了不少“宝贝”:一大包五颜六色的布料、一大袋研磨成细粉的香料、一捆亮片、吊穗和珠串……

晚饭过后,胥奶奶走上街头,把做好的猴狲香包系在一个十字框架上,较大的摆放在两个收纳箱里。她一出现,就吸引了不少市民。

“妈妈快看,‘猴狲\’好乖哦!”年轻妈妈牵着的孩子发出欢呼声。“老人家,好多钱一个?”“拿去嘛,我做来耍的。”“不行……”一番推让,年轻妈妈用8元钱买下了一个大“猴狲”。几个锻炼身体的老人停下脚步:“做得不错,我就没得这个手艺……”“买几个送给娃儿些,图个吉利……”短短十几分钟,胥奶奶的猴狲香包被半卖半送“抢购”了一半。

这些花花绿绿的香包,虽然都出自一个80岁老人的手,但设计和式样却来自老人对美的理解。最小的“猴狲”只有一粒花生大小,最大的如幼稚园孩子的书包。每个“猴狲”的色彩搭配十分讲究,如红头+白色身子,必定系着根黄腰带,一串细细的毛线或者亮片从颈脖处垂下来;红头+橘黄色身子,就配上白色腰带……有的“猴狲”盘腿打坐、有的则舒展着胖胖的身躯,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散发出的香味醇厚而不刺鼻。

胥奶奶告诉记者,做猴狲香包的关键在于香料选择。甘草、大茴香、小茴香、蛇草、安桂壳、八角等近十种香料,送去中药房打磨成细细的粉末,不同材质的大小布块进行配色,经过裁剪、加香、缝合、勾线等六道工序才能完工。大的“猴狲”需要缝制近百针线脚,看似简单,实则费心。

不久前,胥奶奶的孙子外孙女们通过微信发了猴狲香包照片,引起不少外地朋友的好奇。一位深圳朋友准备向胥奶奶定做400只“猴狲”,胥奶奶知道后婉言谢绝:“我做来耍的,不是为卖钱。”她叫幺女儿给朋友邮寄去大小10只“猴狲”。在老人看来,大家在乎的不是她手中这一点点手艺,而是对于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传承,是香包背后所承载的对亲情、友情的寄托。把亲手做的香包送给亲人、朋友,远比送花、送巧克力的心意要深厚得多。一个香包,就是一个祝福。

老人靠着一手好针线活养育了4个子女。“奶奶性情宽厚,辛劳一辈子,教会我们勤劳踏实。”已经做了妈妈的孙女说起奶奶,满眼深情。

如今,胥奶奶的老花镜度数已经到了500度,看针脚都有点费劲,但她还是在坚持,三岁的重孙女最喜欢陪着祖祖做猴狲香包。

“会不会做香包无所谓,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嘛,就要过我们传统的节日,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是一位普通中国老人的愿望。

新闻推荐

泸县党员干部: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本报讯(曾佐然陈穿石)5月24日,泸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幕盛况。在县委宣传部会议室,机关党员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通过微博、...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