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泸州的不变情怀

泸州日报 2017-05-23 11:01 大字
五年来,泸州市社会民生事业发生了大变化,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让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朱虹

2012年2月8日,开学第一天,纳溪区丰乐镇中心小学五里校点,小学生陈兰和128名学生第一次在学校食堂里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中午“没饭吃”或“带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2013年8月2日,江阳区华阳街道新农村329路无人售票公交车正式开行。从这一天起,华阳街道西岸村留守老人李世林进城卖菜、小孙子读书,再不用坐摩的、面包车了。

2014年新年伊始,纳溪区永宁街道居民朱和平领到了廉租房新钥匙。钥匙虽小,分量却不轻,他终于结束了10多年来四处租房、频繁搬家的历史。

2015年,家住龙马潭区小市转角店附近的市民郭毅办了一张图书“一卡通”,省了一大笔买书订报的开销。这一年,市图书馆、龙马潭区、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开通了图书“一卡通”,实现通借通还。

2016年9月16日,江阳区茜草街道居民张应森和杜作芳买菜做中秋节家宴,一大家人第一次在茜草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房中过节。以前,他们一家5口挤在老房子里,客厅也当卧室用。现在的大客厅能摆一张大桌子,让一大家人团坐。

这些,只是民生泸州的5个“幸福样本”。过去五年,泸州有数以万计的“幸福样本”,成为泸州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之变的完美注脚——

“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2016年11月23日,市委书记蒋辅义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所作报告中如是说,阐释了民生泸州的不变情怀。

真金白银保障民生资金

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党委政府向来不吝金钱。

2012年以来,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用于保障民生,集中投入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上,为老百姓切切实实办实事、办好事。

自民生突破概念提出以来,泸州市每年不仅有专项“民生资金”,还推出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有具体的民生项目落地。这五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0.3%,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较好解决。五年来,每一年的“民生资金”同口径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泸县乡村旅游文化节启幕

四川经济日报泸州讯(曾佐然记者庞玉宇文/图)昨日,泸县乡村旅游文化节在泸县龙桥百花洲广场开幕。泸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刘云出席开幕式,泸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刚致欢迎辞。...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