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丘区成产粮冠军它功劳可不小
创新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抓紧检查哦,开春就要用!”1月13日,泸县云锦镇稻田村隆庆寨农业生态园的负责人朱定权站在田头喊道。这时,田里的农户们,正依照图纸扒开土层,寻找管道所在。在朱定权所承包的1300亩土地上,埋设了7公里左右的PE管道,冬季是最佳的检修时间。
在泸县,这样的PE管道足有883公里,密布在全县近30万亩土地之上。过去7年,借助这根管道,泸县从一个缺水的丘区,一跃成为全省粮食产量的“冠军”。
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近日,记者前往泸县进行实地探访。
储水难
超六成水在输送中浪费
泸县位于川南丘区,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见风就干”,这是当地农田的真实写照。而由于地质条件限制,当地仅有一处中型水库——玉龙湖,蓄水量不过2500万立方米。而这点水资源,相较于全县近50万亩的耕地保有量而言,实在太少。
除了水资源少,当地的喀斯特地貌也不利于储水,这让当地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的想法被迫搁置。不利于储水的先天条件还带来另一个困惑:渠道水资源利用率极低,超过六成的水量在输送途中就渗透到地下,被白白浪费掉。
朱定权回忆,2008年,他刚刚建立起农庄的时候,全部1300亩土地的年用水量超过85万立方米,总水费超过13万元,“心疼死了,太浪费了。”但根据监测,真正被自家田里利用的水量不足40万立方米。
2009年以来,泸县连续入围省级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围绕着如何增强土地的抗旱能力,泸县想尽了办法。泸县水务局局长廖理洪说,根据泸县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现状,当地重点难点在于如何节约用水。“问题的核心在于减少输水途中的损耗。”
灌渠入地
水稻亩产增加30公斤
究竟如何减少水资源损耗?
在实际操作中,泸县水务局发现,PE管道具有不占地、不影响种植面积、无水路损失、灌溉流速快等特点,此外,建设成本也相对便宜,一公里一万多点就可以了。
2009年,泸县在云锦镇开始试点建设,当年5月,管道正式投入使用。在接下来的大旱之中,这些穿行在地下的管网犹如一道道动脉,将灌溉之水不断输往田中。
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当地采取民助公办的方式,近7年累计修建PE管网883公里,覆盖全县近30万亩土地。
PE管道建好后,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朱定权介绍,首先,减少了渠道水的渗漏。2010年,自家的土地全部用上PE管道之后,年耗水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总水费减少了4万元左右。同时根据监测,使用了PE管道之后,每亩水稻产量在640公斤左右,比之前亩产增加了30公斤,按照2.7元/公斤计算,仅这一项,自家1300亩土地就增收了10.53万元。
其次,由于管道深埋地下,从而减少5亩左右的渠道占地,可用于耕种,“无形之中又增收了一万多元钱。”
再者,深埋地下的管道,管护起来也更简单,“以前田里头10多公里渠道,每年大修一次,一次要搞两三个星期,花十三四万元。”而如今,朱定权每年只要一周的时间就可以解决维修问题,花费不过5万元。
泸县水务局统计,自从采用PE管道发展节水灌溉以来,2009-2015年,全县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6万公斤,实现了粮食产量7连增。去年水稻单产和总产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每年节约水资源236.18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两座小1型水库。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