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春无悔 其乐无涯——记泸县法院云锦法庭庭长曾万军

四川法制报 2015-11-25 23:47 大字

曾万军到当事人家中开庭

曾万军到乡下调查了解案件情况

他是辖区群众眼里的“热心肠”,是法庭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

15年中,他用脚步丈量法庭辖区的大山、村落,用无悔的青春诠释着自己对审判事业的热爱。

15年中,他所审理的案件,无一件发回重审,无一件错案,无一件违法违纪,涉诉上访为零。

15年中,他在基层法庭磨砺和沉淀,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十佳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

他,就是泸县法院云锦法庭庭长曾万军。

法庭里的“热心肠”

“曾法官早,我又来找你咨询点法律方面的问题。”

10月15日一大早,还在清扫法庭入口处地面的曾万军就迎来了村民李某的再次“造访”。曾万军随即叫上书记员,热情地招呼李某走进了接待室。

曾万军皮肤黝黑,他未说话前,会给人一种“铁面包公”的印象。只要他一开口说话,“铁面包公”就会绷不住笑容,变成一位热心、随和、幽默的大哥。

在法庭已干了两年多书记员工作的邹利梅说:“曾庭长为人实在真诚,为了一起案件,他可以在乡下跑上十趟八趟。有时遇上特别困难的当事人来起诉,交不起诉讼费,他自己掏腰包为当事人垫付。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把大家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

见笔者采访,刚结束咨询的村民陈某高兴地凑过来:“曾庭长是个‘热心肠\’,很多不属于法庭管的事,为了我们方便,他都会详细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甚至会帮我们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

办案中的“拼命三郎”

采访中,笔者无意间发现了曾万军左臂上的伤痕。法警谢文钊讲述了一起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的车祸。

今年6月30日早晨,天下着暴雨,兼职从事驾驶员工作的谢文钊载着曾万军像往常一样准时从泸县出发去法庭。由于雨太大,车行驶到大巫滩处时,一辆与他们相向而行的长安车在弯道处超速占道,谢文钊紧急刹车也未能避免对方的撞击,长安车直接撞到了曾万军所坐的位置,其左手臂、脸、腰等多伤受伤,随即被送往医院。

据谢文钊说,曾万军当时满身是血,眼睛红肿,脸上一块大淤青。由于曾万军左手臂被玻璃划伤很深,肉已完全裂开,医生足足缝了39针。

手术前,曾万军忍着剧痛,电话给副庭长杨敏交代了案件走访调查的细节情况,让其代为审理,并反复叮嘱庭审前一定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争取能调解结案。

住院期间,曾万军一直放心不下自己手头已经排期的案件,每天都会电话安排好同事第二天的庭审工作。

两个星期后,曾万军回到工作岗位,每天为前来咨询的群众耐心解答,用心去走访、调解每一起案子,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妻子打电话叫他注意术后的身体康复,他总是一边满口答应,一边继续忙手头的工作。“我早就习惯了!虽然早出晚归,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更觉得工作是一种乐趣。案件太多,经常加班,妻子也很忙,父母身体不好,感觉对家人还是有几分歉疚,但实在没有办法呀!”曾万军无奈地说。

田间地头的“调停者”

“曾法官,开庭时间已经到了,他坚持不出庭,要不你直接把案子判了嘛!我今天把证人都带来了,我和他确实没得感情,两年多没有在一起生活了。”离婚案件的原告杨某说。

曾万军看了看手机,确实已超过开庭时间一个多小时了,他再次拨通了被告方的电话:“李军(化名),今天开庭你为什么不来参加?就算是要离婚也得在庭上把话说清楚嘛!夫妻这么多年了,即使无法共同生活,也要好聚好散才对呀!”

电话那头的李军说自己生病了,脑梗塞造成偏瘫后未完全康复,左脚行动不太方便,家里为他们的事情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两口子就像仇人一样了,让法官直接判了就行了。

了解情况后,曾万军立马叫上书记员,驱车赶往李军家。李军家住在立石镇中咀村,村道公路坑坑洼洼,一阵颠簸后,二人和杨某走了一段田间小路后到了李军家。

曾万军仔细询问了李军的病情,让他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加强锻炼,才能有助于身体尽快恢复。

由于之前曾万军就已从杨某处了解到二人确实没有感情,二人均系再婚,没有共同的孩子,两年多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彼此都不再关心对方。

经过曾万军的努力,双方最终在调解协议上签上了字,当场表示夫妻一场,虽然走到离婚的地步,但也该好聚好散。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曾万军对笔者说:“自己多跑点路是小事,但每一件起诉到法庭的案件,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法官只有通过深入沟通和实地调查,掌握当事人的心理特点,找准案件的突破口,才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法庭的案子都不大,一般都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小事,但由于积怨太深,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但曾庭长却是化解这一类矛盾的行家里手,让我们十分钦佩!”提及曾万军进村入户办案,立石镇副书记周波满是感概。

基层工作的“联络员”

泸县云锦法庭辖云锦、立石、百和3个镇,人口16.3万余人。在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当事人就是农民。

为了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尽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曾万军着力构建“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司法所、群工办、法律服务所、村社对当地社情民意比较了解的优势,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法官调解、调解员调解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各方调解力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调解。

2013年,在曾万军办理的易某诉张某身体权纠纷案件中,双方本是邻居,为了易家门前一块空地的权属问题埋下了积怨,之后张某在这块地里栽上竹子。一次大风后,竹枝被吹断在易某院坝内。易某在砍竹枝时恰巧被张某看见,双方多年来的矛盾顿时激化,易某在抓扯中受伤。

随后,双方因医疗费、土地争议问题各不相让,村上多次组织调解未果。易妻吴某时常到镇政府吵闹,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秩序。

案件起诉到法庭后,曾万军意识到仅靠坐堂办案是不能解决案件争议的。于是,他先后数次带着书记员到村上,查看双方争议土地位置和纠纷发生现场,又到派出所提取询问笔录,深入了解案情。

针对该起案件双方是乡亲邻里的特点,如果贸然判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将小事变成大事,曾万军认为必须从源头上解开双方的死结。于是,他邀请村干部、人民调解员、派出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到村上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动员易某在外打工的儿子对其父进行劝说。

在调解过程中,曾万军反复向双方分析案件性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国土所对土地争议问题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员也以群众的身份进行安抚劝说。

经过多方努力,易某、张某对案件所涉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和损失,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曾万军认为,在这看似“小事”的背后,却包含着极大的学问。如果处理不好,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人民群众对法官的信任和对法律的尊重。“为了增强辖区老百姓法律意识,法庭延伸审判职能,到村社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同时,每年有针对性的在镇上的中小学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和街道宣传活动。”曾万军说。

为了让农村群众拥有更加安定和谐的生活,为了让农村孩子在法律保护下健康成长,曾万军给力基层审判事业,绘就了农村审判战线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郭小容

新闻推荐

泸县:上门为老人办理身份证

1月24日和25日,泸县公安局牛滩派出所民警冒着严寒先后到营山村、坳田村等七个村为40多名年满70周岁的老人、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采集照片、并手把手为其采集指纹,集中为特殊群体办理二代身份证。...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