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庄开在家门口 草莓卖到微信上

华西都市报 2015-05-05 18:03 大字

肖学清和妻子在泸县兆雅镇办起家庭农场

肖学清是位80后,大学毕业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家乡拿起锄头当农民,希望能够通过创办家庭农场,用高品质的农产品赢得市场,然而在丰收的同时,却遇到了销售问题,种出来的瓜果蔬菜销路一度无法打开。走投无路的时候,肖学清和妻子借鉴电商模式,利用微信卖草莓,成功打开了销路。

摸索 家门口发展现代农业

清晨6点,沉寂了一夜的大棚温室就活动起来,吸吮着湿润而清甜的草莓香气。肖学清和妻子掀开塑料大棚入口,查看草莓果园。肖学清和妻子刘一梅是在上大学时相识相爱,两人毕业后在成都等地的大型企业积累了先进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后,一起回到肖学清的家乡——泸县兆雅镇,流转土地创办了家庭农场,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

肖学清今年29岁,个头不高,戴副眼镜。他的家庭农场有20亩大棚基地,每年上半年种白菜、儿菜、黄瓜、茄子、南瓜等蔬菜,下半年种冬草莓。“粗放的耕作方式会消耗大量人力、体力,完全靠的是吃苦精神,田园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但我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门口做一片现代农业示范地,让大家跟着我一起赚到钱。”肖学清告诉记者,在高中毕业时他便选择了川农大,希望以后能回归土地,在家门口用专业的生产技术博得一桶金。

困难 资金断裂无法发工资

每天早上三四点,刘一梅便拉大批量的蔬菜到集市上卖,但是为了能销售出去,他们的有机白菜和其他农家蔬菜的价格并没有差别。“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七八百斤白菜,但是挣来的钱还不够当天请工人的工钱。”刘一梅说,以为品质好可以打开市场,但没想到在销售初期连连遇到挫折。除了市场带来的压力,还有父亲的不理解让肖学清一筹莫展。肖学清说,自己读了大学后,没听父亲的建议,反而坚定地回到农村,并且就在家附近承包了土地,这在父亲看来是“丢脸”。

去年7月,工人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领到工资。肖学清觉得身心俱疲,“怀着美好的憧憬,向亲朋好友借了20万,结果如今却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真的没信心了。”就在肖学清动摇的时候,妻子给他打了一针“强心针”,“你既然做了,放弃的话就等于回到0。”性格直爽的妻子不断给肖学清打气,同时借来父亲的养老钱2万元,又从闺蜜处借来2万元以渡过难关。“在我东拼西凑时,我们的两名工人主动提出要每个人投2万元给我,我们没有发工资,他们还愿意投钱进来。”刘一梅说,工人的支持彻底给了肖学清信心。

“工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伯伯婶婶,他们比我难,还拿出家里的钱投给我,我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再难我都要挺过来。”肖学清说。

突围 微信营销打开销售局面

肖学清的妻子刘一梅和其他5个工人这些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工一一查找生病的草莓,然后进行及时补救。因为定位有机农产品,除病虫害基本上是人工操作。“一株一株地查找,叶子坏了的、果子坏了的,果子畸形的,都要摘下来,而且采下来的叶子、草莓不能留在大棚里,必须带出去,不然病霉也会传染。”夫妻俩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品质,虽然有时一天就要将烂的上百斤草莓倒掉,仍然坚持不打农药。

“他是看准了就要干的人,一股脑就会投入进去,我负责细化管理,我们分工明确。”刘一梅说,虽然主打品质牌,但是销路迟迟不能打开,让两人常常失眠睡不着觉。“我们受到淘宝电商模式的启发,让每个客人成为我们的宣传员。”每一位买了草莓的顾客要加上他们的微信,在回家吃了草莓后如果分享到朋友圈,只要转发便会享受8折。创新推广方式后,今年的草莓销路一路看好,加上农庄里用的都是生物有机肥,草莓的口感好,回头客很多,“目前通过朋友圈介绍来买草莓的已经占了7成。”

周国波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王正元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泸县工商局组织法规培训活动

华西城市读本讯(陈香元记者王正元)近日,泸县工商局组织开展了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宣传培训活动,逾10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学习。据介绍,截至4...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