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书香浓似酒
泸州连续二十三年举办传统诗词创作赛,阅读经典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孔芒 庞山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冬日,泸州市纳溪区逸夫实验小学书声琅琅。在纳溪区,中小学学生每天诵读经典至少20分钟以上。
从1992年起,泸州已连续23年举办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从2012年起,泸州组织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美丽我的酒城”经典诵读活动。以校园诗教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以群众性竞赛方式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振兴,阅读经典蔚然成风。
“五带头”诵读经典
在纳溪区打古镇镇长魏仁刚的办公室,几本经典诵读的书籍摆在桌上。“放在顺手的地方,便于随时读几段。”魏仁刚说。
2012年初开始,泸州市组织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美丽我的酒城”经典诵读活动。该市将当年确定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年,要求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部队官兵、学校学生和社区市民五个群体带头诵读,打造书香酒城。
读什么?泸州市不求大而全,根据不同群体和实际,分层分类精选篇目,精编读本。该市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计划,在各中小学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辅导课,并向各校赠送经典书籍和光碟。
怎么读?各区县请国学名师讲授经典、培训骨干,一批教师、文化人成为教读主体。
泸州市还在新闻媒体开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专栏专题,在各镇(街道)、社区、新村建经典诵读宣传阵地,推进经典诵读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并组织“五老”到学校、进社区等义务辅导。
诗词大赛“全覆盖”
“我创作的微电影剧本能获全国奖,得益于以前参加的传统诗词培训。”泸州电视台编导唐汉霖说,泸州开展的诗教活动“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让他获益匪浅。
2005年,就读泸州高中的唐汉霖获得当年传统诗词大赛一等奖。同年,他用古诗词形式写作的高考作文获得满分。从此,唐汉霖走上“追唐赶宋”的诗词创作之路。“1992年,泸州诗词界几位老同志倡导并创立泸州市中小学生‘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泸州市诗词学会会长杨正康介绍,为让中小学生通过创作过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赛事创办之初,组委会相关专家在泸州高中、泸县二中等高中开展诗教活动。“没想到,传统诗词很受学生欢迎。”随后,诗教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展开。23年来,“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从未中断,参加传统诗词培训的学生达20万人。
为推动学生创作传统诗词,各校纷纷出实招: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引进懂诗会诗的特级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泸县二中在招聘语文教师时,优先录用懂诗会诗的教师;叙永水潦彝族乡坛厂九校的师生成立读书会,开展诗词创作研讨;各学校开展诗词培训,编印专门乡土教材……
全社会传承经典
“要在能写会吟的过程中,传承好传统诗词的巨大能量。”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鞠丽说。
叙永水潦彝族乡坛厂九校读书会成立后,吸引500多名周边村民、商贩等参与。读书会每月一次,为参加读书会,泸州市一公司经理宋开玉每次开车200多公里专程赶来。目前,读书会收到会员创作的诗词作品数千件,已出版《坛厂读书会记要》两册近50万字。
受经典的熏陶,省道德模范代恩平等优秀典型脱颖而出。“阅读经典,能感悟文化汲取力量。”代恩平说,6年来他走遍水潦彝族乡8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每个村寨,先后完成300余次家访,为107名贫困学生找到爱心资助。
经典诵读扩大到全社会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市民知行合一意识增强。
纳溪区永宁路社区居民小组长赵文忠下班后又去看望社区的12位孤寡老人。几年来,赵文忠一直照顾这些老人。“诵读经典,不仅要读,更要行动。”现在,赵文忠身后多了几条“小尾巴”——几个社区里的孩子已参与进来。
新闻推荐
2015年,成都内燃机总厂生活区居民杨强彬终于从白天也黑漆漆的筒子楼里搬了出来。没有公共配套设施,经常断水、断电、断气……这样的尴尬日子终于摆脱了。搬到哪儿去?有两个选择:政府建设的安置房;或货...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