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区县逆袭:从靠天种地到水稻单产冠军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水来了,大家抓紧!”9月20日,泸县嘉明镇葛林湾村三组组长陈凤华招呼着村民给田里放足冬水。放在以前,这季节很多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没有水,也就没人种田。”
长期以来,因输水成本太高,泸县的农业生产一直被供水难所困扰。可自从2009年以来,当地粮食产量连年攀升,单产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去年,成绩更是亮眼:年产粮食53万多吨,其中水稻产量为36.63万吨,亩产高达644公斤,水稻单产和总产位居全省第一。
那么,泸县是如何突破“先天不足”实现逆袭的?
困扰:
收成看天意 浇田靠背水
陈凤华说,村里的田都是耕作多年的梯田,土层厚、土壤肥,若是风调雨顺的年份,水稻的产量就能稳定在高位。
只是,“风调雨顺”是可遇不可求的——泸县位于川南丘区,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典型的季风区,降雨年较差,加之地处云贵高原背风坡,“旱的年份多,水稻产量也就没保证。”
与陈凤华家比邻而居的陈玉昌说,他家的四亩多水田全都在半山腰,浇水只能靠人工去三里外的山沟里背,“一次背120斤,要给一亩田浇足水,得背七八次,而一季稻子下来浇近10次,太恼火了。”
而仅有的一块水浇地,还得他自掏腰包“打补丁”,“经常破损。”
由于灌溉用水不能保证,2008年,他就和妻子外出打工了,家里的田就此荒废,“种田靠不住呢,有一年没一年。”陈玉昌说,“自家四亩田,丰产的年份能产水稻2500公斤以上,一旦缺水,也就一千六七百公斤,如果太干了,甚至会绝收。”
恼火的不只是陈玉昌,在三组,一旦遭遇干旱,七成以上的耕地都无法取水灌溉,“收成咋保证得到嘛。”
转变:
因地制宜 采用PE管道输水
为何不修水利?
泸县水务局水利管理站站长邱里杨介绍,由于泸县地处丘区,且喀斯特地貌广布,修建传统的石沟渠,不但成本高而且容易渗漏,“特别是渗漏问题,没法解决啊。”
转变出现在5年前。
2009年,泸县水务局调查发现,PE塑料管道因其密封性好且深埋地下,具有输水过程中损耗小、不占地、受地形地势影响小等特点。邱里杨介绍,直径30厘米的PE管道成本为150元/米,而修建石沟渠,造价达到230元/米。此外,石沟渠平均每千米占地1200平方米,且日常清淤、维修、放水管理等相对复杂,“每个月都要清淤,还经常得修修补补,”而PE管道的维护却十分简单。
通过比较、论证,泸县决定修建PE管道,连接现有的河流、山平塘和蓄水池进行输水灌溉。2009年,泸县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中广泛运用PE管道灌溉技术,自此,兴修PE管道的做法遍及全县。根据县水务局统计,如今全县13个镇累计修建PE管道990余千米。
通过PE管道,全县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54万亩,“根据实际测算,水稻灌水定额为290立方米/亩,与渠道工程比较,可节约水量38立方米/亩,27万亩,就是1020多万立方米啊,相当于新修了一座中型水库。”在有效灌溉农田的同时,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而对村民来说,最大的改变便是大家都愿意留在家乡种田了,外出打工的陈玉昌也回来了,“一亩地一年能挣近千块呢,收入也不差,而且还能待在家,哪个不愿意呢?”
新闻推荐
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和符号创造,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吉祥物。2006年,泸县正式将县城命名为“龙城”。如今,“龙城”也成为泸县的别称。泸县是怎么和龙联系起来的呢?“龙城”命名在于泸县...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