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泸州公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录刘莉图片由四川省城市公

四川日报 2012-07-17 18:20 大字

——泸州公交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实录

□刘莉图片由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提供

镜头一

客车抵达新投运的泸州客运中心后,直接搭上243路公交车,支付1元钱的票价,公交车便直达小区的楼下……今年6月,居住在公交商城附近的市民王洪宇从外地归来,顺利地乘坐公交车回到了家,“公交越来越方便了!”

泸州客运中心建成投运,公交线网布局随之进行优化调整。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新增、延伸、调整等方式,届时到达客运中心站的公交线路将达到10条,公交车辆130余辆,日发班量达1000余班,能够满足7万多人出行。

7月13日傍晚,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一家酒厂打工的吴永发走出工厂,像往常一样,坐上了开往分水方向的326路公交车。这里远离泸州市中心,过去没有公交车,吴永发只能坐客运汽车回家,不但发车间隔长,票价也更贵一些,而现在,“车票比以前便宜了2元钱。”

城乡公交一体化正在泸州加速推进。据统计,目前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三区城乡公交线路已达20多条,区域内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等享受到了城市公交减免票的优惠服务。

镜头二

两个镜头,是泸州公交胸怀未来、加快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的缩影。

始创于1957年的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艰苦创业55载,不断做大做强通往民生的“管道”,坚持改革创新,弹奏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历史强音。

两个镜头,折射出近年来泸州市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的成果。

近年来,泸州围绕白酒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把园区建设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9大园区领衔现代城镇化体系,到2011年底,城镇化率达40.8%,公交“骨架”随之全面构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交优先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公交优先发展,将为泸州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建立现代城镇体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真正打通这座临江宜人城市的“内循环”。

志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志者,胸怀未来。

5月8日,泸州举行《江南新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会,提出“五彩笔墨绘江南,再造一个新泸州”规划构想。根据此构想,泸州将在北临长江、南抵宜泸渝高速公路的狭长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江南新区”,城镇人口约48万人。

对于泸州公交来说,这张全新的历史发展蓝图,意味着公交开行的半径将大大增加,也意味着将为“公交优先”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将视野放大,人们会发现,这只是全新历史背景下泸州公交迎接机遇与挑战双重考验的剧目之一,而更大的历史舞台正在徐徐拉开幕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012年,是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四川省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凝心聚气、提神鼓劲的宏伟愿景,作出了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重大部署。

时代的脉搏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跳动,在泸州市公交集团董事长唐承金看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为公交进一步优先发展谱出序曲。“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发展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解读报告,泸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方位既定,公交将成为新型城镇化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配套。

新型城镇化“倒逼”公交优先。

建成5座跨江桥梁,建成40-60米宽的城市主干道65公里,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古蔺、叙永、合江和泸县四个县城为辅助增长极,以重点小城镇为节点的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新型城镇体系……据统计,泸州的建成区面积已经由2006年的43平方公里扩展到9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0万人增长到92万人,出行靠“走”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

新型工业化“呼唤”公交优先。

唯有建立起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才可能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以白酒产业安身立命的泸州,建起9大园区,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入驻企业816家,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泸州城市公共运输体系的主力军,泸州公交责无旁贷,承担起支撑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承载群众民生期许的历史使命。“到‘十二五\’末,我们的公交车数量将达到1300标台,线路也将由现在的80多条增加到120多条,泸州一主、两副、一环、二环、三环线将形成,公交线网布局将进一步合理完善,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准点的公交服务,将更多的市民吸引进公交。”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南超说。

行者

半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行者,没有终点。

从上世纪50年代泸州诞生第一辆公交车,到1998年到达第一个发展高点,再到2001年改制组建民营股份制企业……55年风雨兼程,前行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泸州公交历经坎坷与曲折。

有过荣耀时刻。

1983年到1998年,是泸州公交实现质变的第一阶段。运营线路不断增加,1983年仅11条,1998年达到20多条;公共汽车数量增多,1983年仅55台,1998年达到283台;运营公里不断上升,1983年年行驶公里仅3.76万公里,1998年达到3000多万公里;客运量不断上升,1983年客运量仅 1707.5万人次,1998年达到7000多万人次;企业员工数量增加,1983年仅为 547人,1998年达到1800多人……

有过伤痛过去。

由于投入不足,不少车辆超期使用,动力不足,设备简陋,随着车辆和线路的增加,管理难度增加,安全事故逐年上升,最伤痛的记忆莫过于1988年事故件数37件,重伤38人,死亡9人。

尽管困难重重,泸州公交仍以行者的姿态,坚守在这片热土。

2001年,泸州公交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泸州市政府按照省政府“两个百分之百”要求,对原泸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实施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民营股份制企业——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敢于向改革的深水区挺进,需要胆识与决心。改制后的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2005年开始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划了建设“百年老店”的愿景目标,确立“依法治企、制度管理”的治企理念,提出了以“建设最优质优秀、最安全的泸州公交”的现代公交工作目标,并围绕愿景目标,全面实施了转型升级工作,管理、建设升级专项工作,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改革激发了泸州公交的活力,也成就了泸州公交创新成果的纷至沓来。

1995年,泸州公交在国内公交行业率先使用环保节能的CNG压缩天然气;1997年,泸州公交在全省首次成功开行无人售票公交车;2000年,泸州公交在国内公交行业第六家率先使用电子IC卡收费系统、2012年实施了手机刷卡乘公交车……战略方向的调整,让泸州公交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省内公交行业的“第一”,在新轨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回头审视,正是这一场“刮骨疗伤”,成就了泸州公交的第二次飞跃。

目前,泸州公交车辆已从2001年的406台增加到850多台,增长1.2倍;营运线路从2001年的33条增加到85条,增长1.8倍;日客运量由2001年的27万多人次增加到54万人次,实现翻番;员工从2001年的2000人增加到3000人;主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由2001年的8标台上升到13.15标台,公交线网覆盖率达100%,公交分担市民出行率达38%,远远高于国内同类城市。

“在受访问的外来大学生中,有85.8%的人表示对泸州公交服务质量总体满意。”不久前,一场由泸州医学院的大学生们开展的调查课题让泸州公交再次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前行不止的泸州公交,进取永无终点。

勇者

民营企业的公益担当

勇者,肩挑公益。

学生每月28元可以刷卡乘坐120次公交车,乘一次公交车费用仅0.23元;残疾人、现役军人免费乘车制度已施行近20年;泸州市三区范围内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各种社会义务的叠加,泸州公交每年为市民送出了以“千万元”计的实惠礼包。

泸州公交人深知,要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公交企业是国营还是民营,都必须坚持其公益属性不动摇!

“这种坚守,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长期支持。”在王南超看来,城市公交关系到千家万户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是民生政府对接城市公众的最密切的服务“管道”。

这种管道正在被“放大”——今年,泸州市主要决策者调研公交,提出大力实施公交优先保障工程的相关举措,以助推缓堵保畅工作。

事实上,泸州公交今天的成果,正是泸州市委、市政府全力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一脉相承”。

1997年,泸州市政府确定“一大一小”(大指公交车、小指出租车)城市交通战略指导思想,取消中巴车进城,斩断了一系列的后遗症。2004年,泸州市政府授予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期16年的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权,为泸州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5年,《泸州市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意义、任务目标,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2008年,泸州市政府将位于城西的40亩城市停车场用地调整为公交停车场,2010年在龙透关中级人民法院旁边设置了一个规范的公交首末站,有效解决了部分公交车街边过夜的尴尬。

2009年,泸州市政府决定投入1000万元用于公交车11个方面的安全技术改造。进入2011年,泸州市政府再出“大手笔”,在市区内规划了60个港湾式公交站点、1个城北公交枢纽总站和3个公交首末站,“目前已开始进行项目立项和前期建设准备工作。”“能否满足市民准点出行的需求,能否让公交更快,能否让公交更舒适,这是泸州公交提升吸引力的关键点。”在王南超看来,提升公交速度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交路权。他透露,去年,泸州市相关部门已就公交专用道进行考察,正在研究启动部分主干道公交专用道建设。

智能公交成为提升公交“吸引力”的另一抓手。目前,泸州公交已投入近千万元,安装车载机实行安全监控车辆850台,占全部运力的100%;建立中心智能调度平台4个、现场智能调度平台8个,实行智能调度线路38条,车辆408台,占全部运力的50%,正在尝试在公交车上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安全管理可视化。

诚者

把公交开进群众的心坎

诚者,大局发展。“以前在农村地区就只能坐客运车,发车间隔比较长,票价也比较贵,现在有了公交车,根据客流情况实行滚动发班,票价下浮了1—2.5元,群众既省钱又省时间!”在王南超的记忆里,在农村,公交车开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无不用载歌载舞来表达他们的心情。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是泸州公交城乡一体化的典范。

这里是该市规划建设的最大的酒业工业园区所在地,过去工业园区至城区的客运线路一直定性为农村客运,线路冷热现象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群众的出行,2008年,泸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明确把该线路调整为城市公交线路,2条公交线路随即开行;2010年,途经酒业园区的分水、弥陀农村客运线路也进行了公交化改造,开行了326、327等公交线路。

事实上,泸州公交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探索远早于此。

首先是统一主体。2003年,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通过出资收购的办法,开行了双加镇、石洞镇、特兴镇、长安乡、桐兴村等地公交线路,基本实现城区与各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系。2007年起,江阳区实施全区公交化,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再次进行统一收购,目前江阳区江南片区6个乡镇已全部开行城市公交车。

此外,泸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还积极支持道路交通客运企业改制并出资收购相关客运线路经营权。在交通部门的指导下,本着客运企业自愿的原则,通过协商谈判,采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解决了企业体制改革和线路经营权退出市场问题。

其次是全面推行公司化经营。公司收购客运线路经营权后,打破企业原有运作模式,对道路运输实施区域化、公司化经营。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统一线路、统一车型、统一经营、统一票价、统一核算”运行模式,区域线路牌不再设置车牌号,区内领域客运企业可以根据群众出行规律,高低平峰时间段、赶集天综合调配运行,滚动发班;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重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城乡客运网络,提高公交覆盖率。开行断面车、赶集车、加班车的形式,集中运力统一调配,使之运力更加合理,实现了以运力定运量,解决了乘客在高峰时段的出行难问题。

三是加大公交设施设备投入,坚持提供城乡同等条件的公交安全和优质服务。近年来,泸州公交及时更新投放公交车辆、统一车型,仅设施设备投资就达8000多万元。同时按照城市公交统一服务工作标准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方便的出行服务,使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同等条件的服务。

截至2011年,江阳区、江南片区已全部实施公交化改造工作,客运通村率达51%,惠及江阳区40万人口。“目前城乡公交线路已达到20多条,占泸州公交线路的27%,公交线路通达广大农村地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发展。”

公交优先,“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子,正在泸州大地生动演绎。

新闻推荐

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泸县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第八批

*2月18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泸县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第八批共2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该县已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113处196个点。(陈四四)*《画说红楼——清孙温...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