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行政之手形成合力科技之手提高产量陈应平肖结本报记者

四川日报 2012-03-05 19:21 大字

行政之手形成合力 科技之手提高产量

□陈应平 肖结 本报记者 许静

633公斤,这是2011年泸县水稻单产产量,也正是这一产量使泸县成为四川省唯一水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的县。

2011年,泸县粮食播种面积115.9万亩,总产53.98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6.9万亩,位列全省第四,单产633公斤,总产36.01万吨,单产和总产均居全省第一位。

近年来,泸县已连续3年获得四川省粮食“丰收杯”奖,200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泸县如何摘得全省水稻生产 “冠军”头衔?

强行政之手稳粮食生产根基

近年来,泸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和各项措施,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总产连年增长。

总结泸县抓粮食生产和高产创建的做法,行政之手发挥了重要力量——

抓领导,责任落实。泸县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和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领导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重农抓粮的发展合力。

抓部署,任务落实。立足一个“早”字,泸县每年年底或年初总是早研究、早部署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和措施,及时邀请知名专家召开粮食生产论证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泸县粮食生产的盘子和方案;并及早召开生产现场会,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使粮食生产有专人抓,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抓惠民,政策落实。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通过保护基本农田和强化中低产田土改造,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抓督查,考核落实。该县将粮食生产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逐级奖惩逗硬,形成了“行政单位+推广单位+示范农户”的多层联动模式,有力促进了目标任务的落实。

抓投入,经费落实。泸县将粮食大县奖励资金新增部分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推广普及先进集成技术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科技推广和单产水平的提高。

强科技之手提农业科技含金量

粮食的稳定增长还得益于高产创建,科技之手发挥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近年来,泸县狠抓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两季高产高效创建,倾力打造高产创建百里示范长廊,成功实现了大样板、大辐射和大带动。泸县的水稻、高粱产量不断刷新着川南的高产纪录,正是粮食总产的连年突破性增长,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泸县高产创建尽管只有5年,但通过背靠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积累了种好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夺取高产的经验,总结了“六统”集成技术,使高产创建配套技术更加完善,更趋成熟,大面积应用使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已成为泸县粮食生产增产的核心技术。

此外,为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泸县还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链条,形成了一条科技成果从科研单位到科技人员,再从科技人员手中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应用于田间地头的“快捷通道”。为突破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泸县还在生产的关键阶段采取人员、时间、精力“三集中”,分别派出督导队和技术指导组,到项目区村社和田间地头推广应用集成高产技术,有力地确保了集成高产技术的到位率。

通过5年的粮油高产创建,泸县已经涌现出了中稻亩产800公斤以上,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过吨粮;一季杂交高粱过500公斤、杂交高粱+再生高粱两季超800公斤以上的大量高产典型;成功实现了“四个最”即规模最大、技术最优、产量最高、效果最好的创建目标,连续3年促进全县粮食增产超万吨,连续两年带动全县再生稻总产超亿斤,保持了水稻总产、单产全省第一的地位。

新闻推荐

泸县一彩民在体彩销售点投注选接二连三中奖短短个

6月14日,泸县一彩民在体彩销售点投注“11选5”,接二连三中奖,短短2个小时中了1万多元。周围人都觉得该彩民看号厉害,就向他讨教。这位彩民也爽快,把心得一一道出。他说:“我注意到有2组5连号特别热,差不...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