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他终于补清欠了4年的医疗费

川江都市报 2022-03-22 10:38 大字

患者结清最后一笔医疗费

3月15日上午,家在合江福宝的郑诚(化名)来到合江县中医医院门诊部一楼挂号收费处交了一笔费,接过发票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李主任,4年了,我终于补清欠下的这些医疗费,感谢你们对我的救治和信任!”郑诚紧紧握住神经外科主任李建的手说。

这背后,有着怎样一段医患故事?◎ 牟艳 周资利 川江都市报记者 张若涵 摄影报道

一场意外 压垮一个家庭

2018年3月2日,郑诚在帮邻居修理房屋时,不小心从高处摔倒,头着地,血流不止。

“听一个工友说,当时我鼻子嘴里都在出血,喊都喊不醒。”说起当时的情景,郑诚仍心有余悸。

工友们立即通知郑诚的家人,将郑诚送到福宝镇卫生院,随后又转到合江县中医医院。经过抢救,郑诚仍然昏迷,如果不及时手术,随时可能死亡。于是,又紧急转到神经外科做了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抢救。

“记得他入院时被诊断为特重度颅脑损伤,脑疝形成,病情特别严重。”李建回忆说。

由于邻居家也困难,无法为郑诚支付医疗费用,郑诚家人拿出所有积蓄,但仍是杯水车薪。

医者仁心 及时救助显大爱

郑诚一家主要靠务农为生,他是家里主要劳动力,这场意外让原本困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治疗期间,因为无法进食,每天只能靠打营养液,加上治疗住院费用,一天近千元,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确实遭不住。”郑诚的妻子无奈找到神经外科主任李建,说出家里的窘迫。

医疗费越欠越多,是中断治疗还是不谈条件先救命?

“别急,我来向上级汇报。”李建一边安慰,一边将郑诚的情况上报给医院领导。

伤势严重,治疗费用数额大,欠款暂时无法筹集,郑诚和家人担心不已。但医院最终还是作出了“先救人”的决定,给郑诚家属吃下了“定心丸”。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郑诚出院了。康复出院时,他欠下4万余元治疗费。考虑到郑诚家庭经济困难,医院并没有催着他结清欠款,而是让他顺利出院。自那时起,郑诚便时刻惦记着拖欠的4万余元治疗费,钱一天不还,他心里就不踏实。

不负信任 时隔4年结清欠款

“李主任,我今天已经结清所有医疗费用了,太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了!”3月15日,郑诚在门诊大厅结清最后一笔拖欠了4年的医疗费用后,拿起手机给李建打了个电话,让李建既意外又感动。

“出院后,医院一直没有催我交这笔费用,医院那么信任我,我也要讲诚信,这笔钱不可能不还。我始终记得医院及李主任的恩情,不能辜负他们。”郑诚说。

4年来,郑诚每个月存一千或几百元,攒够1万元左右就及时到医院交费,交了三四次,今年3月15日是最后一次,终于全部结清。

“好好保重身体,好好生活,等宽裕的时候再来把颅骨补一下。也感谢你对我们医生和医院的信任。”李建告诉郑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厚德载物,诚信行医。合江县中医医院一直秉承“患者至上 质量至上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按照“仁心仁术 精诚为医”的办院宗旨,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危急重症困难患者已实施多起“先救治,再办理相关手续”的案例。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郑诚的还款举动也让我们感觉到做医生的价值,也印证了守信用、重承诺的社会正能量正深入人心。”李建说。

新闻推荐

合江县各企业防疫、生产两手抓 起步即冲刺 开局要争先

□本报记者李独懿2月25日一早,在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化肥生产控制系统中的蒸汽压力参数进行调节,...

合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