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白鹿留在建筑上的故事
戏楼由14根粗壮石柱支撑于庭院中,虽然历经岁月沧桑,石柱有些凹凸不平,但仍然挺拔有力,显得气派庄重
施公馆
白鹿镇的古建筑群
戏楼上的雕刻
廊檐掠影
泸州,千年古城,古建筑多不胜数。或许有人觉得,古镇建筑都千篇一律。其实,古建筑也如古董,每个都有专属于它的故事。
合江县白鹿镇,形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因其古街地形地貌独特,处在山脊之上,整个山脊外形好似一只卧睡的野鹿,由此而得名。白鹿镇上,有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的古建筑群。时光荏苒,它们静立于此,只待能懂它的人来领会。
深秋,一个飘着细雨的天气,记者走进白鹿镇古街,探寻属于它的故事。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张若涵 摄影报道
中西合璧施公馆
主人曾捐60万元带头献金
细雨蒙蒙,氤氲的水汽弥漫在古旧的街巷。略微发青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两侧建筑的墙面斑驳,在雨雾中愈发显得沧桑。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时间隧道。
走进白鹿镇古街,最先看到的是一座有些古老,但仍显气派的楼院,当地人称之为施公馆。白鹿社区老支书李泽林介绍,这是典型的合江地主庄园,结合了中西式两种建筑风格,是砖木瓦西洋合壁烽火墙四合走马转角楼大院,占地1700余平方米,有大小天井4个,至今完好无损,有各类房间近80间。公馆内有4个天井,主人修建的时候专门设计了引水柱,据说,无论下多大的雨,天井内都不会积水,屋内甚至听不到水声。
对于这座施公馆,李泽林研究得比较透,多年前他陆续找到与施公馆相关的人询问了解。施公馆的故事,便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施公馆的主人是当年合江士绅首富施晋生,祖籍江西,清朝前期入川定居白鹿场,后以经营土布为主,日益兴盛,取号施福兴为布招牌,主销贵州各地,很受客商欢迎。
虽然家产丰厚,但施家人比较节约,施家的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各在一间屋吃饭,每餐三个菜,逢场天打一次牙祭,勉强够吃不能剩。
施家逢年过节还会给穷人施米,幸福街下场口的教化营10多个人基本靠施供给吃食。1944年,冯玉祥来合江组织开展献金运动,施晋生捐了60万元,此举震动了全县、全川、全国,被冯将军称为“爱国的新榜样”,还亲笔提了“见义勇为”四字相赠。他的举动感动了合江的首富陈秋龙,他也跟着施晋生捐了60万元。
在施公馆大门处,还有两个大字——惕庐。李泽林说,这是施家人提醒自己,深居豪华“洋房”,也不能放弃居茅舍之概念,寓意重在警示家人,防人之心不可无矣。
现在,施公馆的临街外墙上还可见弹痕,据说它在1950年曾承受过剿匪战争的硝烟,历时两天三夜。
如今,施公馆早已人去楼空。李泽林说,施家后人都已迁到了贵州习水。2007年,施家后人曾回来过,“我还把我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给了他们一份,他们很是高兴。”
江西会馆
戏楼雕刻再现“湖广填四川”场景
与施公馆相隔1米的斜对面,便是江西会馆,会馆里最打眼的便是戏楼。戏楼由14根粗壮石柱支撑于庭院中,虽然历经岁月沧桑,石柱有些凹凸不平,但仍然挺拔有力,整个戏楼显得气派庄重。用相机镜头拉近细看戏楼檐下,雕刻的各种人物仍栩栩如生。
戏台前面的照面枋上有三幅精雕细刻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的移民入川图,再现了当年先人由江西翻山越岭、乘车坐船进人四川艰苦的情景。尽管雕刻的颜色部分脱落,但人物表情仍清晰可辨。戏台屏风是在黑底上浮雕流云、仙鹤、鹿等,并以金粉涂抹,李泽林说,“这是代表了福禄寿”。
戏楼的两侧,是两排二层小楼。李泽林说,两侧的楼分别是男宾楼和女宾楼,是用来谈生意聚会的地方。站在空旷的楼里,抬眼望戏楼,想象着回到两三百年前,戏台上曲声悠扬,小楼里推杯换盏,热闹非凡。
据说,清代初期很多江西籍的移民到此定居,施、李、肖、裴等几姓移民祖先仿南昌万寿宫,修建了会馆。在清代,每逢重大时节,会馆里总是热闹非凡,从异乡迁徙而来的人们在这里祭祀祖先,相互倾诉思乡之情,观看传统戏曲表演等。
在《泸州史话》这本书里,对这座古戏楼还有这样的描述——孕育了合江丰富的戏曲文化。在清代,白鹿镇梨园艺术繁盛,常有戏班来此献艺。“要逗要笑,要打要闹,要唱要跳”的“下河灯”在这里经久不衰,享誉川南,使白鹿镇号称“灯戏之乡”。如今,在一些重大民间活动中,人们仍然可以欣赏到传统戏曲演出。
虽然经历了两百多年,如今的戏楼仍发挥着作用。李泽林说,重要节日庆典的时候,仍会到戏楼演出。
不管当年如何热闹,如今都已沉寂。但站在白鹿镇老街上,细细品味这些留在建筑上的故事,感受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门里记录的历史,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郑江涛记者李界)帮助群众卖菜、让群众就近就业……近年来,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将便民代办室建到蔬菜基地后,把便民利民...
合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