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扶霞为写美食四次来泸,新书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 扶霞与泸州的美食缘

泸州日报 2021-03-26 09:44 大字

□ 本报记者 袁轶

当泸州人还在熟睡,大洋彼岸的英国,一位英国女作家正在厨房忙着做泸州南极子菜市场小摊的红油耳丝。最近,上过《风味人间》,被《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称赞“非常懂中国菜”的扶霞,推出新书《川菜》向读者介绍川菜。

因美食四次来泸采风

在英国还原泸州菜

2016年起,扶霞四次来泸探索美食,足迹遍及合江农家、城区高档餐厅、街边“苍蝇馆子”、菜市场、小吃店等。

扶霞一到泸州,就被豆花迷得神魂颠倒。扶霞在书中写道,来自合江的早豆花,紫灰色的黑豆花,“观之令人震惊”,配辣蘸水,下白米饭,是“自己吃过最美味的豆花”。

另一道有豆花参与的泸州美食——豆花烤鱼,也把扶霞的英国胃拿捏得死死的。“泸州街边的豆花烤鱼,鲜美无比。”在书中,扶霞记录了豆花烤鱼的制作方法,从鲜鱼如何刨杀,到烤鱼下垫什么配菜,十分细致。

在泸州,扶霞坚持每天早起,就是为了一碗泸州面。离最近一次来泸已过去两年时间,如今在伦敦的扶霞谈起泸州早餐的面条依然难掩激动。扶霞给记者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刺园路“施老板蹄花面”的臊子豌豆面、酸菜肉丝面、豆汤蹄花面,刺园路55号的大把菌原面和酸菜面等,“吃这些面条,简直是对自己的奖励”。

在南极子菜市场,一道街边小摊的红油耳丝让扶霞赞叹“四川人天赋异禀”“妙不可言”。

扶霞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泸州红油耳丝的配方,回到英国后,她凭着味觉记忆和笔记还原了红油耳丝,并在新书中专门用一个小节向全球读者介绍泸州红油耳丝的制作方法。在书中,扶霞把泸州人洒脱的“少许”和“适量”换算成了西方人精确的几匙和几克,但她始终觉得红油耳丝还是“泸州本地的香!”

来泸过年

包汤圆记录九大碗制作

泸州的美食之旅,让扶霞收获了各种意料之外的惊喜。第一次喝苦藠肚子汤、在餐厅学做泸州烘蛋,品尝以前仅仅听说过的菜豆花、肉豆花……

这些关于美食的安排都离不开四川烹饪杂志社原总编王旭东。

24年前,王旭东与扶霞通过朋友介绍,在四川烹专认识。那时候,扶霞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却被川菜迷得“不务正业”,并主动报名四川烹专系统地学习川菜。作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外国学生,扶霞每天背着双肩包,骑辆自行车,嗅着鼻子满城寻美味、学厨艺。

扶霞着迷于传统四川美食,王旭东作为资深美食编辑,深知泸州保留了很多川南传统饮食,所以王旭东不断以“美食导游”的身份带扶霞前往泸州。

为了感受川南地道的饮食和民俗,2017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扶霞与王旭东从成都坐大巴车,前往合江县金银村黄中辉家中过春节。白天,扶霞与黄中辉一家一起包汤圆、上坟祭祖,认真观看学习年酒九大碗的制作过程。晚上,扶霞与黄中辉家人在一个大脚盆里泡脚聊生活,谈美食。

黄中辉回忆,扶霞为人随和亲切,对每一种合江美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每道菜都要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和笔记本,进行拍照和记录。

随时记录美食的习惯,扶霞已经坚持了20多年。如今,扶霞的美食笔记本已经攒了130本,里面有与食物相关的故事、从后厨讨来的地道菜谱、各种餐厅的菜单、当下美食的速写和想法。这些笔记本,每本都萦绕着食欲和香味。

长时间对美食的观察和积累,以及在学校和餐厅学习的经历,加之其剑桥大学文学系毕业生的身份,扶霞以几乎每两年一本的出书节奏,四次获得了有“饮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彼尔德烹饪写作大奖。其新书《川菜》也被《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在泸州,扶霞喜欢在江岸和老街散步,“我特别喜欢有行道树的老街,还有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老店的气氛和风味。”扶霞说,下次来泸州,一定要尝尝泸州老窖,去酒厂参观一下名酒的传统做法。

新闻推荐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获省级美容整形先进单位称号

本报讯(周霖)近日,四川省美容整形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暨美容整形协会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会上,西南医科...

合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