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黔古盐道纪行(下)

川江都市报 2018-07-16 15:44 大字

川盐入黔古道

这是一条千年盐运古道,也是西南最为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地方史专家认为,这条川黔盐运古道完全是川黔边的背夫们,用生命和汗水趟出来的生命线。一个偶然的机会,沿着背盐汉子和驮盐马帮人曾经走过的路,进入了这条神秘的川黔古盐道。

◎陈鑫明

从大鹿洞沿古道前行35里,便是李家坝。这儿从古至今,有龙氏家族开办的客栈。我们一行人就住于此处,为招揽生意,客栈取名“天竺度假村”。

据说,祖先从“湖广填川”而来,先在合江福宝,后到天堂坝。去贵州做生意时,发现这儿是川黔盐道的必经之地,从福宝背盐进来约80里路程,骡马要饮水,人要歇脚吃饭,于是就将入川时所带银两,在此处买地筑屋,修了一个大客栈,前排后排房间有数十间。每天卖出的帽儿头大米饭达两斗多,供百余贩夫走卒、马帮人享用。

为了款待好四方客商,之后又修了烟馆、酒馆。生意越做越大,引起川黔边匪盗的注意。据说在同治三年时,贵州习水方从红牵子岩下来一支人马,另一伙打家劫舍的土匪已混进龙氏客栈。谁知夜半客栈起火,火光冲天,火中传来枪声、吼声、马叫声,划破了大漕沟的夜空。待天亮时,数百年的龙家客栈化为灰烬,所藏钱粮不知去向,而住店的“刀客”已无踪无影。龙家人卖了山林、田产……

又过了好多年,龙氏子孙靠着祖辈的积蓄,又修起了客栈,并经营木材、药材和土特产,慢慢日子又好起来。在龙氏家族的神龛上有一联:“皇庭上帝临下有赫,锡兹秘福忠我无疆。”横批是“武陵宗堂”。在“天地国亲师位”下有“天之高、地之厚、国之安、亲之养、母之恩、位之稳”的祖德训示。由此可见,龙氏家族以忠孝、仁义、诚信为本,勤于经营,传承了宗族人脉,后来,买下了从红牵子至燕口大鹿洞这一大片山林产业。

川黔两省交界的山,名曰红牵子山,海拔1408米。山谷溪流淙淙而下,是福宝大漕河发源溪流之一。从龙家客栈出发,行60里到了古营盘,这儿是明清两朝驻兵之地,是千总统兵的营地,也是扼守隘口雄关武定门的后方大本营。

从营盘出发,开始了登川黔两省交界的红牵子山了。盐道全是丹岩条石砌成,据说有1088级。沿古盐道上行约500米拐弯处,发现了《同结善缘》功德碑,碑文记述了清朝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冬月,由乡绅陈三元之子陈德吉倡修川黔古道的过程,各乡绅捐银两的数量、姓名等。

从这块石勒文,可以了解到这样几个关键词:“邑南乡·大漕支·八甲(地名红牵子)·清嘉庆十五年庚午岁冬月”。由此证明,在200年前,这条川黔运盐古道是由合江县南乡大漕支八甲一带的民众筹资重建。在碑文中有“周王有千丰之地,夏禹有百世知应”“我川黔运盐古道的修建,有我背盐人和乡绅功德而永垂”。碑右有两龛石像,这也是盐道上唯一一处有香火的地方。

登上红牵子山顶,山风从贵州方向吹来。一座雄关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武定门。武定门楼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为双拱结构,丹岩条石砌成,门上建有门楼,是守关兵卒设关卡,收缴入黔盐税和入川马帮货税的关隘。门楼两侧有女儿墙数十米,也是四川省与贵州省的边界线。

沿关门旁边的石梯而上,远眺川黔两地,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千百年间,出古寨门右方是前往贵州习水三叉口乡天水的古道,半天路程可达习水河边,将盐上船运往太平、二郎……从贵州省入关进四川省的,除贩夫走卒和商贾马帮外,还有仕大夫和学子,在入川人流中,也有贩私盐、烟土的驮队……

距武定门30米处有“镇关石人”石笋,又叫“石老妈”,这成为古道雄关的一大自然景观。有关“镇关石人”和“石老妈”的美丽传说,只需听一遍就会流传开来。

千百年来,这条盐运古道上演绎了多少悲壮的盐运故事,也诉说着多少背盐汉、马帮人的辛酸情结。盐运古道如今已成为历史、文化、记忆……

新闻推荐

合江县 打造“24小时空中荔枝营销圈”

果农采摘荔枝。本报记者牟科摄本报讯(记者张婷)今年,合江县将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基地-电商-物流的有机结合,打...

合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