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坝,川黔古驿道(下篇)

川江都市报 2018-04-03 12:49 大字

尧坝驿,早在汉朝就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为朝廷西南边民族商贸走廊上的重要关隘与集市。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为开发西南边陲,批准泸州置草市,允许泸南少数民族自由贸易,并开放边贸市场,以通往来。

◎ 陈鑫明

商贸走廊空前繁荣

熙宁八年(1075年),川南、黔北、滇东地区少数民族纠纷平息后,到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间的166年中,川黔滇边的广袤大地上,民众开始修生养息。“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市廛亦趋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宋赵懿《泸川货殖拾要》)地方史载,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诗人陆游奉诏回京,乘舟东下路过泸州,看到的是泸州城下五方辐凑,万商云集,城外泸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集伴前往城中贸易,一队队马帮驮队从赤水河、永宁河、纳溪浮筏而下,大小商家集结成队,城南大小关门搭棚堆货,木材、煤炭、土产、山货、桐油、皮张、生漆、山果、茶叶……商队多者数千人之众,交易月余方散。为此陆游将见闻记录于诗行中: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嬾,登览茫然却欲愁。

诗人寥寥数语,勾画出了一幅九百年前,在这条贸易走廊上进行商贸往来的生动场景。后来又写下“此州雄跨西南边”之句,再次将“西南要会”民族贸易走廊的泸州作了高度评价,为今天研究泸州在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提供了文献佐证。

在泸州城南,沙湾古驿、汇口古场、分水岭、尧坝、二里场、九支城过赤水河达赤水的160里驿道上,山间铃响马帮来,源源不断地将泸南边茶、布匹、染料、酱醋、五谷酿的美酒、油糖、猎物以及木制品、竹制品、土产品、药材、山货运入市场进行交易,并利用节令赶苗场进行物资文化交流。这条以尧坝驿为中心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尧坝驿道名胜风情

距尧坝驿站10里处的鼓楼村五社,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初建的白云寺,因寺藏于海拔725米的鼓楼半山,一年四季云烟缭绕,如影如幻而得名。早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庆府永川县新屯里处士游历于此,见有天生佛像于岩壁,造“石刻香炉”一座,高约5尺,炉上精雕八洞神仙像,香客慕名而来。

据居士李永泽介绍,明代天启元年开山建寺时,从荆棘中发现丹岩建玉皇观。石碑记为明弘治初(1488年)建,乃鼓楼山之古观。乾隆初,湖北苦行僧别伦至此,募化重建白云寺,扩建规模达9000平方米。山门、门殿、关圣殿、大雄宝殿,皆以丹霞石为柱,每柱直径约3——5尺,寺宇恢宏,佛龛佛图精美,为川南寺宇奇观,神像、佛像、十八罗汉均为整石凿成。两厢砖木结构,砖坯上有“白云寺”为纪。今寺内有碑刻十三通,从明天启年到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碑记,其中明天启元年辛酉正月十五立的《万年香火田粮碑记》、《重葺玉皇观殿装彩众像碑记》、《关圣会碑记》和《天灯碑记》,装塑神农像、牛王、千秋不朽碑,为后人展示了白云寺的重大宗教活动历史,也为研究尧坝驿地方文史提供了佐证。

仙顶石窟在仙顶村境内。石窟深10米,宽8米,高6米,顶上有乾卦、坤卦图,直径约1.8米。石窟正面为“三清”石像,每尊1.5米;右壁为“四御”神像;左壁为天、地、水“三官”;石窟正中有明代玉皇、王母坐像,每尊3米。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庆乐治人陈明学在仙顶石窟下5里处建常清寺,亦称仙顶寺,寺修建30年,得到尧坝望族罗氏捐助。成化二十三年寺成,永川丁未赐进士罗勋撰写《泸州合江县僧会司仙顶常清寺》碑记,碑记为弘治八年(1495年)住持明学和尚立。历时5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然古寺已倾,但残垣之中还存留古碑数通,其中《广种福田》碑,记载道光、同治、光绪年时,庙中兴办文昌会等情况,折射出传统农耕文化的民俗民风活动,为研究地方庙会文化特色与农耕生活,提供了参考价值。

伴随尧坝驿与南丝绸之路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古驿道的线状旅游文化、古迹名胜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这条川黔古驿道,必将成为川南黔北区域又一道“醉美旅游线”。

新闻推荐

央视4套今晚播出《尧坝镇 做事敢担当》

本报讯(记者周雪梅)今(27)日晚,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将播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第59集《尧坝镇做事敢担当》。首播时间为3月27日20时—20时30分,重播时间为28日9时。《尧坝镇做事敢担...

合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