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测自建 父子俩花35万架起一座桥

宜宾晚报 2016-02-24 20:31 大字

□ 泸州晚报记者 周丽 摄影报道

“这天好久才能晴起来哦,眼看桥面就要铺好了,这一下雨,又耽误了工期……”昨日早上,81岁的袁仁笃打着雨伞,又一次来到献宝山河旁,看着即将竣工的公路桥,既喜又忧。

这条宽4米、长35米、高5.5米的公路桥,袁仁笃和小儿子袁卫平已经耗资约20万元。尽管完全竣工还需要15万元,但老爷子十多年来的念想即将实现。

不仅他期待,上千的村民也期待着:夏天涨水时上学的孩子们终于不用担心被卷进水里,村民们卖粮食、运生猪也再不用肩挑手抬过河……

一条河的故事

从合江县白鹿镇出发,到袁仁笃的家柏松村, 有四五里路,长江支流献宝山河穿村而过。一下车,这座即将完工的公路桥就印入记者眼帘。河的一旁是乡村泥泞的小公路,一旁已经铺好片石,与合江至江津石蟆镇的省道106接上了头。河上,一座公路桥桥墩建成,桥面初具雏形,等待最后施工。

81岁的袁仁笃打着雨伞,上桥看了又看,很是上心,“这两天下雨,质量没有受到影响吧”。

为什么要修这座桥?还得先从献宝山河说起。

袁仁笃的小儿子袁卫平告诉记者,献宝山河是一条小河,枯水季节水流并不急,河面也窄。在新桥修建之前,这里有一座小桥,建于50多年前。献宝山河每年3月—8月涨水期河水就会暴涨,原有的仅有半米多宽的石头桥常常被淹,或仅露出桥面,村民过河不方便且十分危险。

“石头桥是我们村三个社1000多村民赶场、上学、看病的必经之路,但遇到下暴雨,河两岸的村民无法来往。我们家有6兄妹,都是从石头桥过河上学,遇到涨水期,年年都会旷课。”袁卫平清楚地记得,上学的日子,每年3月到8月,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无法去上学,全部在家等待洪水退去。“那时候没有电话,也无法给老师请假。开始老师以为我们逃课,后来次数多了,一旦下了暴雨,我们没有去上学,老师便知道我们是无法过河。”

洪水期,石头桥被淹没,除了孩子无法上学,村里有人生病,也无法到河对岸的卫生站买药。“我七八岁时,有一位村民得了重病,生命垂危。躺在床上一两天,洪水都没有退去。我父亲脱掉衣裤,从卫生站买来药,用塑料袋装好,含在嘴里面,硬是从湍急的河水中游过去,把药送到村民家。”袁卫平清楚地记得,父亲袁仁笃冒着生命危险送药的场景。

涨洪水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村民无法出门赶集。有一年涨水时,因为桥体矮,两个小孩不慎卷入河水里,再也没有起来。

后来,袁仁笃发动村民,将桥面修高,但每年下暴雨时,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千村民出行的困境。

一位老村支书的决定

在柏松村,袁仁笃算得上“名人”,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袁老支书”。从17岁初任会计,到55岁退休,袁仁笃为群众一干就是38年。这38年里,他当过会计、任过社长、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 “有一位村民生病了,必须送到合江治疗,袁仁笃找来两位年轻力壮的村民,他们三人一起,轮换着抬生病的村民,走了30多公里的路,从白鹿镇抬到合江县城,分文未收。”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袁仁笃的热心,大家有目共睹。

以前生活不富裕,袁仁笃凭借着一股干劲,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白天,他带领群众种小麦、种水稻,群众干时他在干,群众休息时他还在干。晚上回到家,袁仁笃还得忙自家的活路。“我是干部,就得走在群众前面,就得起带头作用。”为了脱贫致富,袁仁笃办过红苕粉丝厂、打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还带领群众种过柑橘。没有苗子,他免费提供;没有技术,他免费指导;群众思想懈怠,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袁仁笃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十多年前,父亲就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能修一座公路桥就好了。”袁卫平告诉记者,父亲的想法,得到了他和两个哥哥的支持。但修桥可不是件小事,修桥的钱也不是小数目。袁仁笃一家的经济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袁仁笃是个朴实肯干不服老的人,70多岁开始学养蜂,长年跟小儿子在外奔波。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10岁,一个8岁,家里的开支还算大。全家所有人的年收入加起来近10万元。我们测算了一下,修一座公路桥要30万元左右。”袁卫平说,和父亲养蜂挣辛苦钱,采菜花蜜、荔枝蜜或者桂圆蜜的时候还好,都在合江、泸州城区周边,采黄荆花蜜就得跑到贵州习水、古蔺二郎等地的山里,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十分辛苦。幸好老爷子身体硬朗,不输年轻人。

经过几年的奋斗和积累,去年,袁仁笃和小儿子袁卫平准备好20多万元的现金,修公路桥的愿望即将付诸行动。

“修桥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让上千群众走得安全。现在的想法就是,先把桥修起。”这是袁仁笃最简单朴实的想法。袁仁笃的一个儿子在贵州工作,一个儿子已经退休。“两个哥哥都说,如果修桥时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他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支持我们。但老爷子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钱的事情,我们尽量自己想法。”袁卫平说,有村民建议他们向镇上、相关部门申请经费,“但老爷子总说,政府要办的事情很多,还是自己尽力去解决吧”。

一个梦想的实现

修桥动工进入倒计时,袁仁笃和袁卫平多次测量河面宽度,测算桥的高度、长度,父子俩自己设计。“我们都没有学过建筑,查阅了很多资料,桥的方案修改了很多次,还征集了不少意见,最后决定将桥设计为高5.5米、长35米、宽4米。”袁卫平说,他和父亲多次到合江县城、榕山镇等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施工队也是父子俩精心挑选的。

“下了雨,泥巴松,车过不来,陷到土里头费了两天才弄出来。”修桥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最后换了大车、用片石垫了泥巴,修桥的材料才逐步到位。

一切准备就绪,去年11月5日,公路桥终于动工了。村民都来到现场祝贺,81岁的袁仁笃亲自一线指挥。

“虽然这座桥比较简单,但父亲对细节要求很严格,工人们早上8点开工,下午6点收工,他也从8点上班,工人们收工了,他常常还没有下班。”袁卫平说,父亲是一个很严谨的人,有时候中午也不回家吃饭,守在现场,随时帮工人们解决问题。“钢筋、水泥等重要的材料,父亲要求特别高,每次运到现场,都要亲自去验收,81岁的老人,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和修桥有关的大事小事,从不含糊,也从不说累。”

寒冬腊月,遇上雨水多,修桥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有的村民开玩笑说:“你都这把年纪了,桥早点修完,你也可以休息了,这样拖累下去,身体会吃不消哦。”袁仁笃坦然地说:“不急,要修就修好,急不得。”

工人们放假,袁仁笃却没有放假。“他每天都去工地检查,钢筋等材料堆在外面,他怕被偷。去年12月一天晚上,他去工地上看钢筋,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现在都是肿的。我们都让他休息,他硬是闲不住。”袁卫东说,修桥的事,就是父亲当前最大的事。

今年春节期间,长35米、宽4米、高5.5米的公路桥成型,为了方便和省道连接起来,袁仁笃父子决定,再修200多米长的公路,这样就能和河对面合江到江津市省道106接上头。

75岁的袁福体老人住在袁仁笃家后面,家里两个小孙孙分别为8岁和13岁,在白鹿镇上读书,袁仁笃门前的小河是必经之路。袁福体说,每年夏天涨水,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需要绕行很长一段路。“桥修好后下雨也不用担心过河了,他(袁仁笃)做了一件大好事。”袁福体说。

邻居邓龙清和袁允忠也非常支持袁仁笃修桥,虽然限于经济原因未能出钱,但两人都在修桥过程中出了力。“袁允忠来帮我挖了两天河沟的淤泥,邓龙清帮我看了几晚上的材料。”袁仁笃表示,很感谢这些热心的邻居。

“从去年11月开工到现在,我们已经支付了约20万元的现金。桥面即将完工,最后就只差连到公路的那截路,铺上片石后就通,我们初步预算了一下,还需要15万元左右。”袁卫平说,专家说,这座公路桥可以承受50吨的大货车通过,念叨了10多年的桥眼看就要修完了,袁仁笃高兴得很。

还需要15万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并不是小数目,袁卫平却充满信心。“春暖花开,我就要开始追花了,这不就有了收入。”袁卫平说,原计划忙完桥的事,就和父亲一起出发。但桥和路彻底竣工,还需要一阵日子,老爷子留在家里。“竣工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和老爷子好好庆祝庆祝”。

袁卫平打算惊蛰后,带着帐篷,拉着蜜蜂,开始新年的“逐蜜之旅”,追完油菜花追荔枝花,桂圆花、青果花、黄荆花……预计10月份回家,真龙柚已经等着他采摘……

新闻推荐

合江荔枝25元一斤 有点贵,吃不吃

重庆游客体验采摘荔枝的乐趣7月夏季,合江荔枝成熟的季节,“好吃嘴”们又多了吃美味的好机会。但各位“吃货”一定要带足银两,免得荔枝吃得爽歪歪却没有钱回家。因为今年雨水较多,合江荔枝有...

合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