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年跋涉艰辛路泸州非遗呈异彩

四川经济日报 2015-09-14 00:34 大字

光阴荏苒,瞬间十年,一个年代又成历史。自2004年国家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后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泸州的非遗工作者们经过十年的艰难跋涉,最终浇筑成一座非遗文化的里程之碑。在这座碑下刻着:张兴文、宋永强、曾令熊、陈裕禄、王正中、刘贤书、叶蓉光、陈鑫明、段文汉、扬晴等老一辈非遗工作者平凡的名字。同时,也闪现着杨辰、易国璋、易胜勇、唐绍春、刘乡、罗相华、王友德、康棋斯等一批非遗中坚的身影。

十年的时光,十年的跋涉,十年的收获。泸州非遗保护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走在了全省非遗工作的前列,成为川南方阵的排头兵,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已成为泸州文化的靓丽名片,无愧于泸州这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抢救性保护 四级非遗名录日臻完善

十年来,在“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泸州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域范围的非遗资源普查,发掘整理出非遗资源项目218项,经过整理、筛选和提炼,已成功完成四批国家、省、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收集归档了200多卷文字音像资料,实现了对泸州非遗资源抢救性的保护保存工作。现已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8个(待第五批申报项目公布后可达150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46个,同时,经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确认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4名。其中,白酒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泸州非遗申报成果名列全省前茅,川南第一。

生产性保护 非遗阵地建设已成网络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又是“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泸州市非遗中心的指导和促进下,一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参与响应。目前,泸州已规划建设完成国家级项目“分水油纸伞传习基地”、“雨坛彩龙传习基地”、“泸州老窖酒”三星街传承基地、“古蔺郎酒”二郎滩传承基地、“先市酱油传承基地”和省级项目“护国陈醋传承基地”、“仁和麯药传承基地”、“川南苗族踩山基地”、“构树皮造纸传承基地”“月母鸡汤观音场传习基地”、“符氏热灸医技传习所”等一批传承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生产性保护”传承的基地网络。其中“分水油纸伞厂”和“先市酱油食品厂”两个项目已分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第二批生产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与此同时合江县、泸县、纳溪区等地相继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示)馆”,与以上各“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承基地”一道,共同形成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的阵地网络。

非遗进校园 可望实现薪火相传

十年来,泸州着力推动民间传统表演类、工艺类非遗在校园的传播与传承,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泸州市非遗传习所”和合江县川剧团分别在泸师附小、泸州天府老窖中学、泸州高等职业学院、合江实验学校建立的“泸州川剧艺术传承基地”教学成果已初步显现,深受家长和学院的青睐;泸县“雨坛彩龙传习基地”培训的“童子龙”、“百和莲枪传习基地”的课间“莲枪舞”、叙永“咪苏唢呐传承基地”课余吹奏班、“古蔺花灯培训学校”、合江“福宝唢呐传习基地”、江阳“蓝田花船传习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园“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承基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泸州分水油纸伞”还成功列入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开全省非遗项目入选教材之先河,并同时在分水学校和泸州特教学校建立了校园传习基地。

酒类非遗传承 呈现百花争艳之态

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腹地的发展战略,“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和“古蔺郎酒传统酿制技艺”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拓展企业文化空间、深入发掘酒文化底蕴,连续四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中酒博览会”,分别打造了黄舣“巴国酒街”、二郎“名酒名镇”,向着世界遗产目标不断奋进,在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活动方面,泸州老窖连续多年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举办的泸州老窖酒春酿“封藏大典”活动,邀请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和文化名人参与并见证“泸州老窖酒传统技艺”的传承活动,在中国白酒界产生了龙头示范效益,影响和带动了泸州“醉八仙酒”、“赖公热瓦盆酒”、“玉蝉酒”、“三溪酒”、“唐朝老窖”、“巴蜀液酒”、“华明酒”、“合江小曲酒”、江阳“滩滩酒”等一大批酒类企业的非遗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为泸州的酒类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同时也为泸州酒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非遗动态传播 城乡展示展演此起彼伏

十年来,泸州市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泸州特色文化的对外影响,收到显著成效。

自2006年始,泸州连续四届成功组团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为参展、参演项目最多,特色和亮点最突出的团队之一,分别赢获“中国文化遗产日奖”和“太阳神鸟奖”。

分水油纸伞、雨坛彩龙、纳溪民歌、古蔺花灯、鱼凫彩龙、泸州河川剧、纳溪蝴蝶画、泸县薅秧歌、永宁河船工号子、叙永咪苏唢呐等一大批具有泸州特色文化符号的非遗项目,分别在“北京首届非遗展览会”、“上海中国世博会”、“山东全国非遗博览会”、“深圳文化博览会”、“西安中国西部文博会”、“天府宝岛行民间文化交流周”“四川首届农民艺术节”等全国性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中亮相,让全国人民通过泸州特色非遗项目了解和知晓了泸州,。

泸州城乡常年利用传统节庆和城镇乡村文化活动,开展非遗的展演宣传,在动态活动中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城区举办的“醉美泸州—百姓舞台”;泸县的“元宵节龙舞大赛”和每年一度的“农歌比赛”、“玉龙湖放生节”;纳溪正月间的“特色文化展演”;古蔺、叙永的“川南苗族踩山节”、“苗族风情节”、“彝族火把节”、“彝族祭风”;合江的“龙鼎山寺农会”、“焦滩大端阳”、白鹿江西会馆“上九会”;江阳的“分水火龙节”、华阳西岸村的“非遗精品展演展示活动”等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再现生机,让泸州非遗在动态展示展演中实现传承和传播,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打造非遗品牌 泸州特色文化奇花绽放

十年来,泸州的文艺创作工作者,将非遗资源经过提炼与再创作,打造出了一批富有浓郁非遗元素的舞台精品节目,走出泸州、冲出四川,在神州舞台发出耀眼的光彩。如:泸县将“雨坛彩龙”和“得胜花灯”柔和编排的大型广场舞蹈《龙腾盛世》,分别在“第四届国际非遗节”、“全国民间舞大赛”、“全国群星奖大赛”上获得金奖;古蔺利用花灯元素打造的少儿舞蹈《逗幺妹》登上了“央视少儿春晚”,歌舞剧《花灯四季》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公演,并获得“2014全省戏剧小品比赛”金奖;江阳区以“分水红油纸伞”为元素打造的女子群舞《红云》走出国门,在维也纳“俏中国文化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由市非遗中心主任易国璋作词,泸州河川剧老艺人曾凡涛作曲的泸州非遗主题歌《泸州古韵》,囊括了泸州20余项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在全省开非遗主题歌之先河,并先后参加“第二届华艺杯全国声乐比赛总决赛”和“第二届中国唱法国际声乐大赛”分别获得演唱银奖和歌曲创作金奖;由纳溪编排创作的男子群舞《永宁河船工号子》也在川视春晚中亮相;此外在泸州舞台上,整合泸州非遗资源的大型音舞诗画剧《天赐泸州》、《最美“泸州河”》驻场演出和《黄荆三百里》实景演出,创造泸州多个第一,展现了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品牌性和公益性。为此,泸州也跃居全省精品力作高产的市州之一。

一大批蕴涵非遗元素的精品文艺节目,以泸州凸显的文化符号,在市、省乃至全国的舞台上,彰显了泸州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让广大群众重温民间文化的美好记忆,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与保护非遗的社会影响作用。(易国璋)

新闻推荐

泸州市县镇三级纪委大接访走进合江

“我反映个情况,我们村上,前两任村干部对村里的账目支出都没有公布,村民对钱用到啥子地方去了都不清楚。”近日,合江县榕山镇一村民在泸州市、县、镇三级纪委大接访的现场点,找到正在接访的合江县委常...

合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