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泸州统筹城乡 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四川日报 2015-05-20 09:00 大字

□庞山岚

图片由泸州市农工委提供

“新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综合性载体,须做到重点工作要突出,示范要见效,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全市农村(扶贫)工作会上,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就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出要求。

如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小康?泸州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全域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在乌蒙山区,建设乌蒙新村,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扶贫攻坚;在丘陵地区,着力改造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迈向城乡一体;在城市郊区,推动村落升级,产业转型,加速城镇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8个,聚居点590个,覆盖农户44.5万户、163万人。

乌蒙山片区,通过建改并重打造乌蒙新村。针对乌蒙山区资源较为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但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特点,以“新业新居新面貌,好山好水好生活”为目标,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率先探索了突出高山生态、培育特色产业,建改并重打造宜居村落、从无到有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乌蒙新村建设模式,加快了乌蒙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步伐。对产业基地所在村落,聚散结合规划村落布局、改造民居户型、兴建基础设施,打造了一批产业新村;对具备一定基础、特色较为突出的村落,通过改造和保护性修缮相结合,打造民族、旅游、生态、扶贫新村;对生存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和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落,实施易地搬迁,采取试点示范、功能配套、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群众到聚居点建房入住;对插花式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和散居户,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确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产业发展上,着力培育优质果蔬茶、中药材、烤烟等生态效益产业,建成了赤水河甜橙、赶黄草、生态烤烟等一批“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带动了7.6万人脱贫,为乌蒙新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山区群众的脱贫梦、发展梦正在实现。

把改造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丘陵地区迈向城乡一体的主要抓手。结合丘陵地区村落有基础但缺配套、产业有优势但缺效益、公共服务有条件但缺质量等实际,采取改造为主、新建嵌入为辅的方式提升旧村落宜居指数,按照规模连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思路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以教育、医疗、养老均等化为重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一是旧村落改造提升工程。秉承改造也要先规划的理念,科学编制整村改造规划,提升基础设施配套,着力“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成片建设荔枝、桂园、真龙柚、特早茶等特色产业基地,推进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大力推动产业进园区,明确招大引强思路,筑巢引凤,在纳溪区护国镇、泸县福集镇、合江县大桥镇等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高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畅通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渠道。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提高农村民生服务质量,拓展公共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累计建成“1+N”公共服务中心452个,让村民享受更便捷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把村落升级、产业转型作为近郊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新村一体规划,供水、交通、电力、通讯一体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社保一体覆盖。在城市郊区、场镇附近、旅游集散地和园区旁,发挥聚集效应,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吸引有条件、有意愿的周边农户入驻集中建房,散居村落逐渐向聚居社区转型。围绕服务城市功能定位,对接城市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服务,单一产业已向三产融合转轨。建立新村管委会、村务监委会等议事监督机构,健全“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理、民主自治,加速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

新闻推荐

四川省推进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

101个县(市、区)设立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本报讯(记者钟振宇)记者从9月24日结束的全省机关事务管理工作会获悉,《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全面推进机关事务...

合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