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探路农村改革“1+7”模式
□本报记者 庞山岚 罗之飏
3月伊始,泸县福集镇大坪村村民郑树群迎来一件高兴事:“刚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有效期到2029年。”
深化农村改革,泸州正探路一个极具本地特色的“1+7”模式。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分别落地7个区县,“1+7”不仅是加法,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乘法。
特色农业引领 培育新型主体经营
3月13日,合江县柿子田村村民赵森宣正忙着为荔枝树打春梢。“去年卖了18万多元,都是成都、重庆的客人上门来买。”赵森宣说。
如今,“返租承包”、“一地二主”、“种收分离”等词汇,在2012年就已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合江县已不是新词,通过这些利益联结机制,农村土地资源正在变成资本。
早在去年,合江县密溪乡瓦房村真龙柚种植大户穆照全按“黄谷保底,四六分成”的方式,与一家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前3年未挂果时,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每亩350元管护费。3年后挂果,按600斤黄谷保底收购,投产收成四六分成,农户占六成。合同期满后,公司无偿将土地和附着物(真龙柚)交还给我。”穆照全边说边算起细账:每棵树结50个柚子,共2万多个,去年卖3000个,今年卖1万个不成问题。
泸州已有2635个农民专合社,去年各类合作组织建种植、养殖基地百万亩,80多万农户户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农民专合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三大带动主体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改革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放活土地经营权 唤醒乡村沉睡资产
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泸县福集镇小马滩村村民翁文才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和妻子分别到泸县工业园区一家酒厂和制衣厂上班。“我们两口子的工资加起来每月5000多元,还有土地入股分红,安逸得很。”
长久不变的土地权属,让翁文才等农民吃下“定心丸”,在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房屋及林权等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泸县不仅抓住全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的机遇,还要将“本本”换本钱。
在福集镇龙桥文化生态园里,几种新的股权机制正在探索: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成立合作社,将流转土地分类登记、打捆经营,农民享有每亩1股的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和按股分红收益;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宏观扫描实施三大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9月11日,琅琅书声在泸州古蔺县第一小学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3...
合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