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大动作推进教育优先
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优质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孔芒庞山岚
上个月新学期开学,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皇伞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发现了新变化:校门口的田坎路变成2米多宽的水泥路,还装上了护栏。
变化的背后,是泸州市的大动作:对全市缺水、缺电和不通公路的薄弱学校进行“三通”改造。如何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泸州市改革办学模式,实行中高职有机衔接,投资改善教育发展硬软环境,强力消除大班额,走出一条教育优先、均衡发展之路,川滇黔渝结合部优质教育基地正加速形成。
中高职衔接,学生揣“两证”闯天下
泸州城西,一座占地5000亩的医教园区正在成型。
医教园区由省教育厅和泸州市共建,总投资87亿元。按照规划,这里将是泸州最大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和共享型实训基地,建成后将进驻高、中等院校10个以上,拥有在读大、中专学生8万名以上。“这些学校不是简单搬在一起,核心在于中高职有机衔接。”泸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涛说。以前,中职和高职教材各自为政,高等教育和技工教育脱轨。学生专科毕业后,还得重新考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等,束缚了中高职教育发展。
医教园区建成后,中高职师资一体化备课,共用实训基地,12个重点专业实行整合,改革办学学制,实行中职三年和高职三年接续的“3+3”模式,学生毕业后,同时颁发大专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身揣‘两证\’,可以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刘涛说。
自2013年6月开工以来,泸州医教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2014年已实现投资7.8亿元,医学院二期、实践基地一期主体工程完工。预计明年将有3个学校搬迁至此。
改善环境,让农村教师“招得来、稳得住、教得好”
“市委、市政府每月给我发400元生活补助,还有周转房住,当然安心了。”9月16日,古蔺县石宝镇长坪村小教师杨楚群说。
泸州从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职称评定、录用晋升、住房及生活配套设施等突出问题入手,改善教育发展硬软环境,让农村教师“招得来、稳得住、教得好”。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相继出台。从今年起,泸州市对农村在编在岗教职工发放岗位生活补助。古蔺、叙永两县农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村小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为解决村小师资紧缺问题,农村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
今年泸州还对薄弱学校进行“三通”改造,计划年内让75所村小实现“通水、通电、通公路”。拟建设7000多套农村教师周转房,目前已建成3000多套。
化解大班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直担心孩子读书的事,现在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村民罗林告诉记者,江南小学整体搬迁后,班数多了,孩子顺利报名入学。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不断探索建立法律援助长效机制“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讨回了公道。”2015年1月13日下午,家住广元市利州区的张某带着3岁多的儿子小伍来到广元市司法局赠送锦旗。早产儿小伍由于医院过失造成失...
合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