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四四孔芒文何海洋图一座庄严高大的石牌坊矗
□本报记者 陈四四 孔芒/文 何海洋/图
一座庄严高大的石牌坊矗立街口,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向前延伸,两边是高低错落的木结构老房屋。距离泸州市合江县城西南38公里的尧坝镇上,有一条千年老街——尧坝古街。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尧坝古街榜上有名。这是自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后,四川省惟一入选的街道。
1
三县交界处应运而生
[镜头]阳光投射在略显坑洼的街道上,折射出斑驳的影子。一块块条石因时光久远,间或有些高低不平,有的表面还凿出了石窝,据说是屋檐水滴落形成的。
“这条老街是清代又重新修过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55岁的冷强,是合江当地文史研究者。
汉武帝时期,朝廷对西南夷地区(今云南、贵州范围)进行大规模开发,汉武帝下令开通夜郎道——这是中原王朝与巴蜀以南地区相连的第一条通道。自此,夜郎道上商贾不断,山间铃响马帮来。
冷强告诉记者,夜郎道开通20年后,长江沿岸的水路码头不断发展起来。比如,自贡的盐运到合江后,就逆赤水、习水南行运到贵州等地。然而,赤水河上溪壑纵横,滩险水急,不能全程通航。于是,从赤水县到泸州一段,就要靠人背马驮的旱路运输。“尧坝恰恰就在这段交通要道的中段上,距离赤水和泸州两头正好都是一天的脚程。”冷强说,而这里又处在合江、纳溪和泸县三县交界处,是最适合设立驿站的地方,尧坝古街由此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教授李秋香曾经把尧坝作为乡土研究的样本。她在《尧坝场》一书中,认为尧坝古街的繁荣与外省移民有着密切关系。从很多族谱记载中,李秋香发现,早在元末明初,尧坝已经是一处重要的移民迁入地。到清初时,到尧坝的移民数量更多。“移民的迁入,为尧坝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
2
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镜头]古街大约1000米长,两旁坐落着各式小青瓦房屋。上街房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下街房瓦脊一线连贯,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民居院落。
“小青瓦房屋有200多间。”冷强说,家家有巷道和天井,户户有木楼。房屋进深一般为4-6间房,房后有小路与水井相连。
这些房屋的墙壁各不相同,有的是夹竹篦的木板壁,有的是厚实的砖壁,有的在户与户之间修建防火墙。各式墙上,木头雕刻的格子窗图案繁复新奇,在墙角,还随处可见石雕、石狮等。
古街上,清同治年间修建的李公馆保存完好。这座公馆是武进士李跃龙所建,明显高出周围房屋一大截。冷强说,曾经半条街都属于李家的产业,有着“李半场”之说。拾级而上,推开沉重的大门,一个大厅和大天井出现眼前。厅内摆放着竹桌椅,“现在这里是一个茶馆,平时镇上的人都喜欢来喝茶。”
据居住在李公馆的李氏后人讲,当年李跃龙平日住在一里外的老宅,逢赶场日就骑马到街上的公馆,拴好马后到街上的茶馆照应生意、处理各种事务。中午回到公馆吃饭、休息,下午又骑马返回老宅。由于保存完好,当电影《大鸿米店》在尧坝拍摄时,李公馆被选作拍摄地点。
在尧坝古街上,保存完好的还有导演凌子风故居、美学家王朝闻故居等众多古民居。那些茶馆、染坊、酒肆、客栈、戏楼,以及石雕、木雕、窗棂、亭台等,古风遗存,被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称为 “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
3
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镜头]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门前聊天,神情怡然。一群外地来的年轻人在豆花店里吃饭,嬉笑声为古街增添了几分生气。
“豆花饭是尧坝街上最普通的饭食,街上卖豆花饭的有好几家。”冷强说,街上转拐处的这家豆花店很是典型,前后两进,临街的一间开店,后面的房屋作为作坊。老板李新荣说,他完全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花,“像我这样完整保留传统工艺的,街上已没有几家了。”
豆花店斜对面不远,一家门前摆着大大小小的油纸伞,色彩鲜艳。43岁的邱万章坐在屋里,正在低头制作油纸伞。“我这是家传的手艺”,他说,从砍竹到划篾片、从钻孔到穿浆,制作油纸伞共有70多道工序。比如,要选用3年以上的楠竹中间部分,这种竹料韧性最好;纸是订做的皮纸,加入了桑树和花生;伞要满穿时,需要穿丝线6000多针;最后,还要刷上桐油驱虫。
冷强说,尧坝阴雨天多,过去人们出门时除了带上盘缠,还要带上三件宝:油纸伞、草鞋和干粮。久而久之,油纸伞成了尧坝的一大特色。
记者了解到,2007年,尧坝镇就请清华大学制定了保护规划。为了保持古街的原生态,该镇计划在古街外修建一条仿古新街,住宿、餐饮、娱乐将集中到新街上。从新街到成自泸高速公路出口,将集中进行新农村建设,恢复尧坝的田园风光。
新闻推荐
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尽力主题教育活动燃起无数人激情本报讯“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地震专家”“我的梦想是今年种好30亩烤烟”“我的梦想是把这条路修好,让更多人踏实出行”……迎着“实现伟大...
合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