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创反映社会变化的诗词镌刻在石碑上 这位老人把家变成“诗文展览馆”

川江都市报 2020-11-13 00:42 大字

站在院子里一看,整幢房子俨然就是个“石碑博物馆”

陈老与他的“石头记”

村里谁家有几本书 他都“门儿清”

痴迷看书

在古蔺县皇华镇石鹅村,陈灿(又名陈润芹)算得上家喻户晓的“名人”。今年已68岁的他,毅然从城市回到农村“折腾”:闲来无事,把自己关在家里练书法、写诗词;心血来潮,把自己几十年来的诗词作品刻在石碑上……

陈老说,他把这些年身边发生的变化用诗词形式记录下来,再刻在石碑上,让子孙们都能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一步步走来的。

◎ 钟旭娟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张元春 摄影报道

身材不高,皮肤黝黑,额头上横着些许皱纹,脸颊和手掌上写满了庄稼人的痕迹……11月5日,记者在石鹅村九社第一次见到陈灿时,发现他的形象与心目中的诗人相去甚远。

尽管老人已将步入古稀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过,和记者聊起“创作”生涯时,老人眉宇间流露出些许遗憾。

“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到生产队挣工分了。”辍学时,陈灿才十多岁,但就是这短短四年多的学习生涯,让他对书籍和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也没有连环画、小说之类的藏书,对于热爱看书的陈灿来说,那时候买书看简直是奢望。没书看怎么办?他就到村里有书的人家去借。东家问,西家寻,到后来,全村哪家有几本连环画、哪家有几本诗词读本,他都记得很清楚。

稍大点后,陈灿便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零花钱买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毛主席诗词》等书籍,反复阅读、潜心钻研。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书中有很多字不认识,他还特地准备了一本《新华字典》。

学写诗词

不放过任何灵感,枕边随时放着纸和笔

可能是经典小说和诗词类书籍看得多,20岁那年起,陈灿开始无意识地模仿着写点诗词类的东西。农村的生活稍显枯燥,最常见的莫过于四季更迭、日出月落、风雨雷电,他认为这些都是作诗的素材。在作品《太阳》中,他这样写到:身居宇宙最光明,金光万道射乾坤。天上人间都照遍,岂容黑暗与污痕……

此外,陈灿还会把来自于名著中的为人处事诤言、近现代名人事迹当作诗歌的题材。比如1976年1月,得知周总理逝世后,他含泪写了一首《悼周总理逝世》:呕心沥血为革命,高风亮节是完人。人间此时肠欲断,滔滔热泪慰忠魂;1997年香港回归,在电视机前见证这一激动人心时刻,他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沁园春·香港回归》:若非华夏腾飞,我大好河山岂易回,赖总设计师,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思精虑微……

爱上写诗的陈灿,从此一发不可收,不肯放过一点点创作灵感,“我的枕头边随时都放着小本子和笔,晚上睡觉前,总会想想当天有没有值得记录的事情,要是想到了好诗句,我就会马上把它们记在小本子上”。

对于写诗词,陈灿深感不易。他说,自己的基础知识不足,当年学的是老式拼音和繁体字,现在的字典根本看不懂,只能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老式字典。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去学习唐诗宋词,阅读相关的书籍,只有通晓历史,写诗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技巧,还要贴合生活实际,写出来的东西才有传承意义。”陈灿说,他尽管很难做到这一步,但自己还是会努力去做。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古蔺县 促进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提升

本报讯(记者李独懿)近日,古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动员大会,旨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群...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