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太平镇:“四渡赤水”转战地
太平镇处处洋溢着长征的气息。
太平镇红军纪念碑
绘图 司婉靖
行 走
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著名战例,古蔺县太平古镇以独具特色的历史魅力,成为巴山蜀水中最富传奇的“红色小镇”。
在川南美丽的赤水河南岸,有一个自古以来十分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地——太平古镇。
太平镇隶属四川古蔺县,与贵州习水市醒民乡一桥相通,成为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这里,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着血脉深厚的关联:1935年春夏,中国工农红军在川、滇、黔三省边境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战役历时72天,其中在古蔺县转战就达54天,县属太平镇,就是红军长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转战的地方。
红军渡和“四渡赤水”陈列馆
太平镇依山而建,镇子的南边有一处古旧的码头,码头上绿苔重重,鲜花环绕,不时有外地游客来这里参观。这个码头,就是川南一带有名的太平渡,也叫“红军渡”。
地方志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古渡口,无意中改写了中国命运的历史: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和黔川地方军的追堵,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四渡赤水,艰难作战,而红军第二、第四次渡赤水时,就是从太平渡过河的。
那天下午,霏霏细雨中,我们沿着石阶攀上山腰,来到太平渡陈列馆。陈列室里,200余件文物摆放得井井有条,红军号谱、红军医书、红军手榴弹、红军印、苏维埃纸币、铜币、红军盆、扩军宣传画等历历在目。
远离城市尘嚣的太平镇,处处洋溢着长征的气息。街头,红军渡口、长征街、长征大桥等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这里,也创造了许多与红军有关之“最”——“四渡赤水”次数、渡口最多,收养、救护红军伤员、失散人员最多,帮助红军渡河、当向导、筹军粮、搞宣传的人最多,红军留下的遗物最多,红军留下的故事最多……
这里的孩子们,因长期浸染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从小受到许多“正能量”教育,个个都很淳朴,他们见到外地人,总是热情地打招呼,还主动跑来跑去当向导,讲解自己从老辈子那儿听来的“红军故事”。
今天,曾经的战火硝烟荡然无存,赤水河边,那一座12.26米高的红军渡纪念碑,仿佛默默地在向过往行人述说那场惊险激烈的抢渡战役……
当年,百姓冒险帮红军渡河
80年前那个春天,红军往来飞渡赤水河,每天要面对敌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不断有将士倒在血泊中。危难之际,太平镇上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冒 着枪林弹雨将自家的门板拆掉,又凑了三十多只木船,在赤水河上搭成浮桥,输送红军战士渡过赤水河。当时,敌人的炮火呼啸而来,狂炸两个小时,河堤被砸塌数十米,本来不平静的波浪也更加肆虐,滚滚硝烟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大部队艰难渡河,不断有人负伤后落在水中,又很快被百姓救起。大军一过,后卫部队及船工们迅速将绳子割断,撤离船只门板,切断了尾追敌人的去路,经过艰苦作战,最终取得太平镇阻击战的胜利。
镇上,居民杜树清老人还兴奋地向我们讲起“分果实会场”的故事:1934年农历腊月,红三军团一部首次进驻太平镇,镇上未逃离的群众对红军的到来心存疑虑,红军打开地主朱蜚声家的粮仓,开仓分粮,杀了肥猪,抄出财物。那天,红军干部找来打更匠周国清,请他鸣锣通知群众来镇中心荣盛通盐号集合,群众先是怕来,直到周国清第三遍锣通知后,人们才打消顾虑,从四面八方赶来。红军将粮食、猪肉和财物分给镇上群众。老周特别高兴,分肉的小战士说他辛苦了,多分一份,别人一人一块猪肉,周国清一人得了两块。以后,荣盛通盐号前的院坝,被太平古镇的人称为“分果实会场”。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战例,太平古镇,也因此成为川南一带最具悲壮色彩的地方。
为了传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1958年夏,太平镇建立起国内较早的红军长征革命纪念馆,镇子也成为我国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长征》《战地黄花》《四渡赤水》等电视剧和电影在此拍摄。 田慧敏 文/图
新闻推荐
成都出发,一路向南。顺着高速公路直至泸州,随后沿清清的古蔺河划一道弧线,当听到朗朗苗乡曲,闻到阵阵郎酒香的时候,游人便知已来到古蔺。郎酒名传大江南北,而身处盆地南缘、云贵北麓的郎酒之乡古蔺,尽管...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