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对象减120万“硬骨头”如何啃?
代表委员在讨论时纷纷支招:不能搞面子工程,要增加山区教育资源,打好生态牌
“2013年全省扶贫对象从 750万减少到 601万,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再减少120万。”19日下午参加完分组审议后,省政协委员、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告诉记者,未来四川省扶贫主攻方向、框架都已勾勒出来,核心在于怎么去做。
新一轮扶贫工作面临的是扶贫对象资源匮乏,缺少劳力和智力等新情况。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代表委员们纷纷支招。
□本报记者 刘川 赵若言
扶贫资金怎么用?集中起来办大事办急事
张谷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到新一轮扶贫工作结束的2020年,算上国家、省上等各种扶贫资金,每个扶贫对象平均只能分到6800元左右,这与扶贫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整合资金办大事、办群众急需解决的事,在省政协委员、广安市政协副主席吴才林口中被反复提及。吴才林在调研中发现,老百姓最想办的大事就是修公路,目前农村公路大部分只通到村,断头路较多,希望公路村村联通,社社联通,如能修成水泥路最好。
“现行扶贫村政策有省定贫困村、市定贫困村、县定贫困村;资金有省上、市上、县上的补助,村上的自筹等,打捆约200万-300万元,如果集中使用,完全能够办成一两件大事。”吴才林说。
张谷提醒,集中力量办大事,要防止出现标准过高、过于超前等走偏的情况,要把握好集中力量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超前的或标准过高的工程只能是面子工程,看起来不错,但不能复制推广。”
省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杨正文也在政协的分组讨论中建议,贫困地区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扶多少年也扶不起来,所以一定要从产业上扶贫。
扶贫先扶智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18日,省人大代表、古蔺县水口镇马跃小学教师陶玲在早餐时从县委书记何广斌口中听到一个喜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获批了。“我立刻发短信给少数民族乡的学校校长,他们都说是最大的好消息,”在村小工作4年的陶玲深知教育对于扶贫的作用,“每年招100多名教师,每年又有100多名教师外流,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如南极和北极那么远,我们希望能通过扶贫等手段来缩小差距。”
陶玲说,一个孩子读书出来能形成一个榜样,带动一个家庭的素质提高。“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农村扶贫开发不应该急功近利,应该看到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困、观念上的落后。只有真正教育好一个孩子,才能斩断一个贫困家庭的恶性循环链。”张谷表示需加大城乡教师交流频率,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的差距,惠及更多的山区学生。
要打好生态牌不能为GDP而吸纳落后产能
“生态牌一定要打好,虽然起效慢,但却是可持续的,也是目前贫困地区的后发优势。”19日分组讨论中,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波提到,近几年到云贵和其他西部地区调研时发现,东部有一些低端或落后产业转移到了西部。“既实现经济发展,又能维护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周波说,贫困地区城镇化不能走老路,要优先考虑建设生态、低碳、绿色城市,在招商引资中要设定一定的门槛,不能让落后产能进来。建议依靠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会展等服务业。
省政协常委、达州市政协主席康莲英也在提案中提到,四川省多数贫穷地区都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如果一味只想着GDP,而不考虑对生态的保护,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许显英记者孔芒)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古蔺县成立督查组和暗访组,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督查暗访工作,狠抓正风肃纪。古蔺县从相关单位抽调40名工作人员组成4个督查组和4个暗访组,在...
古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