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群众旧观念 村容村貌大变样
本报通讯员蔺淇张蕾蕾
水泥村道整洁宽阔,一栋栋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姹紫嫣红的菊花点缀其间。行走在西和县十里镇仁义村,宛如置身画境,鸟语花香,心旷神怡,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但在一年前,仁义村却是十里镇有名的“脏乱差”村落,街道又窄又脏,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乱糟糟的麦草堆。
“每家都图方便,把麦草都乱堆在门前的路上,车都开不进来。”村支部书记于旭回想起过去村里的场景:“那时候一下雨,麦草就被冲到路上,一片狼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旭跟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地劝说。最终,在村里划了3个公共区域,把所有人家的麦草都堆放在了一起。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麻烦,不愿意多走两步路放麦草。我们就一直监督他们。现在他们都自觉堆在规定区域。”于旭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旧观念的转变:“刚开始村民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觉得除自家屋内之外,剩下的地方环境咋样都与自己没关系。现在,大家伙都可爱惜村里环境卫生了。”
除了村容村貌的大转变,仁义村还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每户补贴2000元,帮助村民进行厨房改造,村里80%的农户都重新装修了厨房。
“原来的厨房又黑又脏,冬冷夏热,人都不想在里面做饭。你看看,现在厨房一变样,打扫卫生都更有兴致了。”村民何立成热情地将记者邀请进她家的厨房,只见四周是崭新的贴瓷墙面,灶台也是新买的。何立成笑嘻嘻地指着她家新买的大炉子说:“这个炉子烧柴烧煤都可以,而且还没有烟,做饭再也不受烟熏火燎了。”
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于旭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仁义村群众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晓旭通讯员梁云霞王晶“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省生态环境厅选派到西和县蒿林乡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博...
西和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