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秧歌的天使 有感于赵卫琴《甘肃西和民间秧歌选》

陇南日报 2019-02-16 01:01 大字

刘高潮

新年第二天,收到老家西和县的同学赵卫琴捎来的新作《甘肃西和民间秧歌选》,为她感到高兴之余,立即翻阅,竟被书中的文字和图画所吸引。

赵卫琴女士是我小学和初中时的同学。她性格开朗,爱好文艺,从省卫校毕业后先后在天水地区第二医院和西和县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许是受其老公剡勤学(西和县男高音音乐人)的影响,已到中年的她突然对作词作曲有了兴趣,试作了几首投稿于西和县第一届仇池山歌,并收到了入围通知,这极大地调动了她钻研创作的积极性。后来,她拜师学艺,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由于勤学善钻,仅三五年的功夫,她创作的词曲便不时见诸专业书刊。后来我现场聆听过由她作曲,她老公演唱的几首代表作,觉得旋律不错,有点韵味。但未曾想到,几年工夫,她竟然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厚厚的西和民间秧歌选。

《甘肃西和民间秧歌选》共200页,内容分歌颂幸福、历史故事、节庆民俗、恋爱婚姻、生产生活技艺、神话故事、西和风光和其他八篇,又附加了九首她创作获奖的歌曲。书的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和县秧歌的各种曲目,堪称西和秧歌大全,足见赵卫琴女士收集整理这本秧歌选集花费的心血,倾注的情感和精力。

众所周知,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艺术,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民间集体综合艺术。我国的汉族秧歌,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有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山东大秧歌和河北秧歌四大类。西和秧歌源远流长,普及全县各地,农民在田间地头和休息之余喊唱,傍晚在家庭院落、村头巷尾集聚演唱。是不拘形式、不分地点场合,不论人数多少、时间长短,都可以开展的喜闻乐见的民间自娱自乐文艺活动。到了春节又成了有组织的城乡广泛性的群众演出娱乐活动。道具与社火融为一体,走村串户、进城上街进行表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社火之一。西和秧歌,虽没有列入我国北方四大秧歌序列,但它独特的歌舞形式和时令填词、即景填词、即兴填词堪称我国秧歌之瑰宝。西和秧歌边扭边唱,集歌舞戏为一体,又有丰富的道具,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和民间艺人,折射了时代的种种缩影,歌颂了民间包罗万象的真善美事物,为城乡民众喜闻乐见。

西和秧歌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歌词涉及幸福生活、历史典故、爱情婚姻、民俗民风、时令节气、花草树木、神话故事、生活技巧等诸多方面,既有鲜明的主题,又有知识性和娱乐性。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春节表演来歌唱新生活、新事物和新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填词,口头文化极为鲜明。无论是生产生活、时令节气、民风民俗、喜事善事、国事家事,都能出口成歌,踏歌起舞。

西和秧歌曲调悠扬优美,节奏欢乐明快,便于学唱传播。西和秧歌歌曲较短,唱词一般为四句组成,一般多为七字句,也有九字句、十二字句等句式。七字句简洁明快,节奏性强,多为四二拍,易于传唱。九字句和十二字句的曲调比较缓慢抒情。特别是秧歌剧,要表达深厚的情感,曲式较多,歌词较长。一个秧歌剧有好几个曲式和对白。西和秧歌大多开始音高,结束时音低,特点是顺口、押韵,便于记忆和演唱,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多是原汁原味的原生调民间声腔。家乡的这种秧歌可称得上是民歌的活化石,是家乡人民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秧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从此全国各地都在挖掘整理秧歌。赵卫琴女士童年时表演过秧歌,退休后对秧歌更加热爱。在几位好朋友的鼓励下,赵卫琴女士于2011年开始对她所热爱的秧歌着手记词记谱。她在电子琴上弹奏,反复核对音准,力求准确无误,将自己学唱的一百多首秧歌精心整理成曲谱,后又深入到全县秧歌的主要演唱地采风。为了收集到最有代表性的秧歌词曲,她长途跋涉拜访家乡的知名老歌手、老艺人,先当学生学唱,再逐字逐句记录词曲,反复切磋校对,与许多老歌手、老艺人结下了深情厚谊。为了能让收集到的词曲更准确,赵卫琴女士让老公剡勤学配唱校音,推敲音符和歌词。经过几年的艰辛收集整理,赵卫琴女士终于完成了这本包含170多首家乡秧歌的选集,得到了国家民歌专家和地方文化部门和广大民间歌手的认可和好评。

西和民间秧歌正如著名音乐家赵金教授在集子序中所言,这种可唱的秧歌,是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的奇葩,这种可舞的民歌,更是中国声歌艺苑里的鲜草,它在东方中国秧歌中一花独秀。这本秧歌选集的问世,也将会使古老的西和民间秧歌,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与其他民间文艺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新闻推荐

【交通安全专刊 (第二十一期)】珍爱生命 拒绝交通违法

礼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全面落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便民措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西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