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将乞巧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陇南日报 2017-08-31 01:32 大字

8月28日,礼县盐官镇的乞巧姑娘们依依不舍地送“巧娘娘”。本报记者罗艳摄 8月28日,西和县西峪镇南柳村的乞巧女儿们举行送巧仪式。本报记者肖红摄本报记者陈晓旭肖红“一树的茶叶一树的花,摘上一两供巧娘;两树的茶叶两树的花,摘上二两供巧娘……”8月27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整天,尽管天公不作美,但是长道镇大寨村乞巧传习所内依旧热闹非凡,来自十里八乡的姑娘们欢聚一堂,虔诚乞巧。人群中,一位年迈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位年迈的老人名叫陈乖乖,今年已是84岁的高龄,是大寨村的村民,旁边陪着的是她的儿媳妇王托儿。“我婆婆很喜欢唱乞巧歌,一年一度的乞巧女儿节期间,老人只要听见村里的年轻姑娘唱乞巧歌,她便会跟着唱起来。”王托儿说。正说着,老人便随口唱了起来:“巧娘让我绣一绣,一绣蓝天一朵云,寅时下卯时晴,再绣黄河水不清……”传统的曲调,受到了周围观看群众的掌声。还没从老人的乞巧曲调中回过神,乞巧姑娘们悠扬美妙的歌声又在整个传习所响起。“从去年开始我就组织乞巧,今年培训了45个孩子。”罗书梅告诉记者,“我奶奶和我母亲忙着为巧娘娘做贡品,今年我就成了乞巧队的‘巧头儿\’。”记者了解到,罗书梅的母亲包紫琴是西和县的“乞巧文化传承人”,近年来,村上的乞巧活动都是包紫琴组织起来的,同时她还是西和县刺绣协会的会员,带动村上二十多名女性发展刺绣。自罗书梅记事起,就跟着奶奶和母亲乞巧,一直到今天,乞巧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乞巧,我认为原汁原味的才是最好的,想加入新的东西,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稍作调整,我会多学习老人留下来的东西,然后和自己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在编舞和歌词上,我会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元素,但是在乞巧程式上,还是要保持最传统、最古老的,然后将它发扬光大。”罗书梅还告诉记者,她今年还申请了乞巧文化传承人,明年她还会继续组织乞巧活动。

新闻推荐

“爱心大姐”帮11万人再就业

成立于1997年8月的青岛市爱心大姐服务社,最初是青岛市妇联为帮助大龄下岗妇女而成立的服务机构,而今已发展成为集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安置、创业扶持和行业规范“四位一体”的爱心企业。肩负着安置...

西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