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夕的温度付振双

济宁日报 2017-08-25 10:11 大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写七夕的诗太多了,这首杜牧的《秋夕》就是其一,当然也是其中的代表。诗中,深宫秋夜,烛光微弱,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些阴暗和幽冷的色调。此时,孤单的宫女拿着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天阶夜色凉如水”,宫女还不睡,原来是在“坐看牵牛织女星”。天上团圆地下缺,此景此情不堪说。文字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诗人已去,而诗越千载长存,情感依旧,甚至那种诗后的凉意要立刻袭来。

七夕的气息,由两千多年前走到现在,隔着多少山山水水、岁月沧桑,究竟还能有多少可感的温度呢?在我老家,七夕这夜,除了听听牛郎和织女会于河汉的故事,就是趁着月光,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和织女的私语,而这也竟一代代流传至今。不过,好奇于这些东西的,往往是十岁以下的顽童。记得儿时,我也曾于秋夜钻到葡萄架下,坐着砖头,屏住呼吸,生怕被故事的主人公发觉。可想而知,等了好久,也没听到说话声,倒是偶有不知名的小虫叫上几声。夜渐深,望着月亮和稀疏的星,我一边叹着气,一边离开。

七夕,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牛郎织女,竟再无其他。等长大后,游观他乡,我才知道老家到底丢了那么多的七夕风俗,什么穿针乞巧,什么晒书晒衣,什么拜织女、拜魁星等等。从那时起,努力走出去,以感受各地的风土民情,成了我的生活乐事之一。

在河南新郑的连环寨沟村,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里敬的是牛郎和织女的塑像,简称“牛女庙”。这里的庙会日正是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日子。每年庙会要唱戏三天,前两天必唱《天河配》,或与其相关的如《织皇绫》《董永接子》等折子戏。庙会期间,大家借看戏你来我往,走亲戚串朋友,也有很多女眷到庙里磕头许愿、还愿。在了解和体验这里的民俗之前,我真难以想象,七夕与人们生活完全融合,影响竟能这样深。另外,听说甘肃的西和县,七夕乞巧节历时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可谓文化内涵深厚,遗憾的是还没能亲身前往。

乞巧风俗,包藏着民族文化与思想的内核,绵软细密,影响了我们一代代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习惯。七夕天转凉,此时,牛郎织女鹊桥会,给我们带来了些许温暖,暖的又不只是身体,还有内心。诚然,七夕从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出发,寄托着人们对婚姻美满幸福的期望,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渴求,但这绝不是全部,七夕更应该是人们对家庭责任、生活品质的诠释。

七夕,它的温度是生命的温度,也是希望的温度。纵然它的形式不一样,内核却一样,最终我原谅了老家。

新闻推荐

筑一道“堤防”护一方水土

“8·7”暴洪泥石流灾害,西和共计213个村3472户17635人受灾,经济损失达30122万元,但全县无人员伤亡,在采访过程中,不管是西和县的领导,还是乡镇干部和百姓,他们都说到一个人———党局长,从他们的口中,我...

西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