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巧手绣出新生活

甘肃日报 2016-11-07 00:00 大字

巧手绣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罗艳

进入农闲时间,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村的农村妇女王曼每天忙完家务,就拿起针线,绣起花枕头来。丈夫打工受伤致残干不了重活,儿子还得上大学,三口之家的生活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不出远门,一年就能挣八九千元,还不耽误种庄稼。”王曼并没有因为日子过得艰难而消沉,她一边绣花,一边给记者说起现在的生活。

在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引导和帮助下,大柳村成立了“乞巧坊”刺绣协会,目前已吸纳邻近6个村约200名妇女加入,其中不乏王曼这样的贫困妇女。她们通过一根绣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给老人治病、帮孩子添衣、为家庭解困,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像王曼一样,用自己的巧手,从事刺绣、编织等手工活,在针线翻飞、经纬交错中,织就了新生活。

据统计,2015年陇南市建档立卡贫困妇女人数为29.8万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64.37万的46%。针对这一现状,陇南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输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走上了致富路。而这其中,发挥女性特有的刺绣、编织等技能,在家门口从事手工活,实现增收,受到不少农村贫困妇女欢迎。

手工刺绣、编织包括绣、编、织、剪、画、串等技艺,具有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少、就业门槛低、吸纳人员多、工作方式活、增收前景广等优势。近年来,陇南市各级妇联在继承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手艺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广大妇女进一步深化“陇原巧手干起来”***行动,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艺、肯钻研、能创新的陇南巧手传承人,推出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经济适用、市场前景广阔的妇女手工产品。

“以前,苞谷叶子除了烧炉子啥用都没有,以后我可舍不得烧了。”2016年***“陇原巧手”骨干技能培训班学员郭帮子,一边用苞谷叶子编着隔热垫,一边跟记者算着账:“就这么一个小东西能卖五六块钱,一天编十多个不成问题。这还是小件,像车座垫子,一个最少能卖40元。编这些东西,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

为提高贫困妇女刺绣、编织的技能,陇南市妇联先后举办了120期“陇原巧手”培训班,培训妇女1.5万人,培训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刺绣、编织技艺,还有手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技巧等知识。

好的产品必须与市场有效对接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为此,陇南市妇联创建省级“陇原巧手”示范基地4个,扶持培养“陇原巧手”经纪人40名,形成了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

西和县以“乞巧文化”品牌为依托,深入推进巧手脱贫行动,巩固提升3个省级妇女刺绣手工示范基地和42个村级刺绣协会,积极引导扶持妇女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4家,并有效利用全国妇联发展部65万元帮扶资金,对10个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完善提升。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陇原巧手”品牌,示范引领更多贫困妇女“干起来”,陇南市各级妇联组织凝心聚力,倾力打造陇南巾帼巧手创意馆,集中展示9县区妇女手工艺品。

“巾帼巧手创意馆已成为陇南市乞巧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的缩影,是宣传、展现乞巧文化,展示陇南各县巧手作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也是‘巧\’字号产品销售的重要阵地。”陇南市妇联主席汪小娟说。

如今,刺绣、剪纸、草编、纸织画等这些农家手工艺品一改往日“零售”的方式,整合成“陇原巧手”品牌销售到全国各地,而电商销售已成为陇南市手工艺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村妇女张芹负责的大柳村乞巧坊刺绣协会,在西和县妇联和电商办的帮助下,于去年3月开办了网店“大柳绣庄”,让刺绣品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足不出户就能把姐妹们绣的各种物件销到全国各地,真是太方便了。”张芹高兴地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时间,她通过网店就销售绣枕2000多只,收入达18万元。

新闻推荐

知识普及月”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此活动,提高了市民对假币的防伪识别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图为该县农商行员工向群众讲解如何识别假币的情景。鱼勇摄

近日,西和县开展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金融知识普及月”等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此活动,提高了市民对假币的防伪识别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图为该县农商行员工向群众讲解如何识别假币的情景...

西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巧手绣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