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支书”和他的1300只“精兵”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刘玉玺
一勺一勺的玉米撒向鸡群,一块一块的白菜抛向树林,成千上百只的土鸡急速围猎过来,竞相扑腾,争相啄食……
丹堡河畔的土鸡养殖户王尧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队伍”茁壮成长,正在“啄”开他的致富之路……
冬阳普惠,晴空万里。近日,笔者来到文县丹堡镇古道坪村王尧的土鸡养殖基地。养殖基地地处深山密林,新鲜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充沛的树草,构建起了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养殖土鸡的绝佳境地。眼前漫山遍野成群结队的散养土鸡,或追逐嬉戏、或争抢觅食、或悠闲漫步,圈舍排队下蛋的鸡,鸡鸣声不绝于耳。
“你看,‘鸡支书’的‘精兵’都很雄!”与笔者同往丹堡镇古道坪村文书杨洋说,“王支书养的鸡,都是本地土鸡,是‘生态放养+绿色喂养’的,最大个儿的也就四五斤左右,产出的肉味道鲜美,蛋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王尧,2000年初中毕业从军入伍,强练技能,是部队的英勇尖兵;2002年退伍后自谋生路,跑货运车,是技术过硬的司机;2017年被推选为村支书,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村上和村民的事时常挂在心头,为村谋发展、为民谋实事,模范带头,引领群众共同向好发展。同年5月,不甘于平凡的王尧,率先在村里办起了“老磨坊”农家乐,由于农家乐地处丹堡河上游,群山环绕,绿水长流,夏日游客多,生意火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20年,正当生意风生水起之时,一场暴洪灾害将农家乐的设施洗劫一空。2021年1月,不甘于现状的王尧把他军旅生涯铸就实干创新、永不服输的精神和“跌倒站起重来”的军人气质再次融入创业路,历经坎坷的王尧,咬紧牙关,选择再决东山,又养起了“土鸡”。
“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通过勤劳的双手,一切都可以改变。”王尧从平场地、购粮食、孵化收购鸡苗、学习养殖技术……一步步走来,短短十个月时间,已成规模,初见成效,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土鸡”养殖专业户。
“农家乐水冲了,恢复代价太大,在干其他成本太高,招架不了。思前想后,还是养土鸡了。”谈及养鸡路上的经历,王尧感慨不已。“刚开始,没找好销路盲目地养鸡,养鸡技术又不成熟,内心是非常煎熬的。况且玉米价格高,养鸡成本就高,纯粮食养鸡的话能收回成本,才能勉强维持养鸡场的开支出。”
“饲料养鸡长得快,但是销路肯定不行。”王尧心里很清楚现在的人都追求的是原生态口味。“土鸡土养”让王尧坚信他“土鸡”一定能得到现代消费者的认可。
“我们养的是当地原生态的土鸡,喂的饲料主要以玉米和麦麸为主,辅料是青草、蔬菜、瓜果,还有林子里的杂草、虫子,晚上在圈舍集中管理,白天在树林里散放,不但降低了养鸡的成本,还保证了肉和蛋的品质,既能让顾客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还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王尧母亲说。
“我们的鸡下蛋都下在土窝里,不赶紧捡了可能就会被奔跑的鸡踩坏了。”王尧提着篮子在土窑洞里、土地上捡蛋,他母亲提着篮子在放养鸡的树林里捡蛋,他们在冬天的暖阳下,大汗淋漓地奔忙着。
养鸡是个很费心的活,成功“逆袭”,得益于他不断地学习总结和摸索实践。“鸡苗要选好,养法要科学,饲养要精心,防疫要超前……”“观、听、看--观察鸡粪颜色变化,听鸡嗓子有没有异样,看鸡冠有无发紫,羽毛有无松乱……”如今,说起养鸡,王尧期初内心的煎熬没了,谈起技术已头头是道。
慢慢的,王尧被消费者赋予了“鸡支书”“鸡司令”“兵鸡哥”等诸多头衔,他养殖的“土鸡”名声日渐外传,邻村的、外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生意也渐渐有了很大起色。“他家的土鸡养得原生态,肉质好,味道鲜美,蛋是绿色的,而且蛋下在土里,是真正的土鸡蛋。”前来基地买新鲜鸡蛋的小伙子刘洋说,“我是从抖音上看到了,提前预订好的。”
纯天然绿色散养土鸡,现在不仅养得好,更卖得好。据了解,目前该土鸡养殖基地有1300只鸡。其中,母鸡1100多只,公鸡200多只,以卖蛋为主,日产蛋600枚,1枚1.5元,大多是提前预订好的,当天基本都没货。
“等积累点资金了,再扩大规模养殖,然后借助自己养的土鸡重开农家乐,带动村民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养鸡和餐饮让更多的人实现增收致富,过上幸福好生活。”从王尧的言语中流露出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那股子永不不服输的干劲儿。
新闻推荐
本报陇南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美慧)10月19日,陇南市第九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在陇南体育馆落下帷幕,国网陇南供电...
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