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小车间” 承载脱贫“大梦想” —陇南市扶贫车间建设暨就业培训工作侧记

陇南日报 2018-12-25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罗艳张卓宁

冬至时节,记者走进文县尖山乡河口村的扶贫车间,看到30多名女工正在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派忙碌景象。

“像我这样的,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没法出门打工。但自从有了扶贫车间,我既能照看家里,还能就近挣钱贴补家用,每月能挣2000多元。”河口村贫困户陈艳娥一边编织衣服一边说道。

今年9月21日,文县首个扶贫车间在尖山乡河口新村建成运营,该车间主要以制衣加工、手工编织生产为主。扶贫车间整合利用了尖山、口头坝两乡村民服务中心会议室三间180平方米,安装工业缝纫机42台,就业4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2人。

12月12日,河口扶贫车间总部建成投用,安装缝纫机73台,裁床2台,先后共吸纳河口新村、两乡五村在家闲余劳动力119人就业。

现如今,在陇南越来越多像陈艳娥这样的贫困户因在扶贫车间就业,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农民变身“上班族”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升级版”

近年来,甘肃省鼓励各地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陇南市抢抓机遇,包括文县在内的九县区,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方式,以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今年8月,在礼县盐官镇中川村,一个外出打拼多年的年轻人悄然回乡,之后,一家新的扶贫车间服装加工厂开工了。

这个年轻人,正是村里人看着长大的虎峰峰,服装厂就是他创办的,名叫礼县利祥民族制衣厂。十里八乡的村民听说虎娃回到中川村办厂了,纷纷赶来想谋个“差事”,很多人也很快遂了心愿,顺利成为厂里的一名工人。

“我在厂里跟着老师傅培训了三天,就拿下了这份工作!”盐官镇新联村村民马小梅自信地说。

马小梅的丈夫偏瘫在家,她靠着务农和打工拉扯着四个孩子,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她四处打工,一个月挣700多元,如今,在扶贫车间工作,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700多元的工资,想着以后工资还会增加,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蒋勤花家住文县临江镇蒋冯村,五年前,她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在地里打理种植的土豆等农作物,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少得可怜。如今通过村上的扶贫车间,她已经成了一名技术“大拿”,在家门口做起了“上班族”,生活越来越富裕……

短短数月,扶贫车间已在陇南山区扎根结果,成为一种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42万人,创办扶贫车间122个,占到了全省扶贫车间总数的六分之一,创办经济实体3645个,带动8万多人实现就业,已成为就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三年决战奔小康】【中央媒体看陇南】 “海归”助力文县脱贫攻坚:“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本报讯(中国网记者郭泽涵)日前,欧美同学会专家团一行走进甘肃省文县,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文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区...

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