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从“看病难”到“大健康” 改革开放四十年陇南市医疗卫生建设综述
文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武都区磨坝乡“一人一策”健康帮扶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健康帮扶。
成县人民医院举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行活动。
患者在干净舒适的康县中医院大厅候诊。本报记者冉创昌摄
5月11日,为庆祝第107届国际护士节,陇南市召开首届“名院长、名医生、优秀护士”暨“医者楷模”表彰大会,共有97名医务工作者受到表彰。
本报记者王艳
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百姓健康福祉息息相关,是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40年来,陇南在改革中奋进、在创新中前行,以推动健康扶贫为根本,以健康陇南建设为目标,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破解医改难题的以中医药发展为主轴,以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改革为两翼的“陇南解法”。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结出累累硕果。陇南已逐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辅的办医新格局,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陇南,惠及群众、服务医改、保护生态的“大健康”格局已然清晰。
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先看病后付费
卫生健康无小事。制度的完善是整个体系的保障。陇南市深谙其理,倾尽全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近年来,陇南市通过推动大医院和基层共建医联体,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目前,市医院已与市内外的21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建立了完善符合市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2018年,县级医院至少增加10个病种,乡级至少增加5个病种;
大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关键环节,着力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调价后全市现行医疗服务项目8408项。截至目前,全市基本药物销售价格较医改前下降2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7%,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3%。
记者在武都区琵琶镇卫生院采访时,正在住院的白清兰因头昏,已住院治疗了四天。“我有医保,我自己花不了多少。”对于住院费用,她一点都不担心。
看病有保障,百姓才无后顾之忧。为减轻农民群众医疗负担,陇南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农民参合人数已达230.66万人,参合率达到98.39%;截至2014年,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45350人,参保率为91%,城市居民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大病保险是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大保障。为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陇南市与平安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已累计赔付金额460余万元;
此外,陇南市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目前,全市9县区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了一站式结报窗口,并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
发展大计,人才为本。近两年,全市公立医院共引进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4名;各县公立医院也逐步完善人事薪酬制度。
优化医疗服务,必须信息先行!陇南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基本医疗、医保经办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基层,建立了满足预约诊疗、门急诊挂号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在便捷群众的同时,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
一系列措施掷地有声,切实方便了患者就医、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从四处求医到“常见病不出乡”
11月15日,2018全省基层卫生改革现场推进会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启动会在陇南市召开。毫无疑问,这是对近年来陇南市基层卫生工作的肯定和鞭策。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两项重要职责,接触群众面最广。陇南市共有195个乡镇220所乡镇卫生院。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陇南市多方发力,综合施策,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持续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陇南市全面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竞聘上岗制度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解决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了公开竞聘上岗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全员聘任乡村医生,实行“乡聘村用、一岗双责”,充实基层医疗人才。
不仅如此,陇南市还积极实施绩效管理制度,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平均每月增加了500元左右,有的甚至达到5000元,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武都区桔柑乡卫生院,各个病房住满了病人,医务人员忙前忙后。这里的名声已响彻市内外,四川、兰州等地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
同样,几年前的三河镇卫生院病人寥寥无几。院长陈玉峰竞聘上岗后,改革绩效考核、聘用人才、重视中医……
如今,这里每天早上都会接收五六十号病人。在第六届中国农村卫生大会,陈玉峰被评为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
短短几年时间,陇南基层乡镇卫生院已活力满满、动力十足。
从单一用药到“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众所周知,陇南是全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境内有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
借此得天独厚的优势,陇南市把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打造中医养生特色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4处中医药养生旅游生态景区、20多处中医药养生旅游景点、3处中医药博物馆、建立市县中医特色医院8家、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145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2376所。
宕昌县官鹅沟神农山庄中医药养生药膳馆,被中国药膳研究会指定为甘肃唯一的定点药膳馆;康县白杨乡桂花庄运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桂花茶、桂花酒及系列养生药膳食品,深受游客欢迎……
动力催生活力,重视才能有重量。
陇南上下一心,同频共振,全面开展省级中医药专项项目建设,包括中医药重点专科项目康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等项目和22所乡镇卫生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成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3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22个;
启动全省第三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确定指导老师85名,继承人179名,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
在广大农村,陇南市广泛普及中医文化和中医保健知识宣传,全面推进“村级三件事”落实,全市共创建示范点414个。在很多乡镇卫生院,都将中医药产业发展列为重中之重。
桔柑乡卫生院副院长俞军山,祖传中医,医术精湛,他负责的中医科每年都能创收200多万;该院还引进人才,开设了小针刀专科,填补了武都区基层卫生院没有小针刀疗法的空白。
琵琶镇卫生院的医师冯海洋热衷于中草药治疗。洛塘镇的马富英被定性为腰四肿瘤晚期。冯海洋通过中医对她进行治疗,现在已经过去三年,马富英已恢复如常人,并做起了小生意。
从看不起病到健康扶贫拔穷根
大病、重病、慢性病是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陇南市开出“靶向药方”,使健康扶贫精准到人,落实到病,着力解决贫困人口“有病看不了、看病就医难、健康管不好”的问题。
一场轰轰烈烈的健康扶贫攻坚战,在陇南打响。
陇南市制定出台《陇南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31.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完成健康帮扶措施制定31.66万人,慢病管理5789人,康复指导5298人。
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开展。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签约团队,完善细化了签约服务包。目前,完成常住人口签约90.8万人。
对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一批、对慢病患者进行签约服务管理一批、建立医疗费用兜底保障一批。陇南市积极落实“三个一批”行动,对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分类分批救治,将其纳入慢病门诊报销范围,减轻患者自费负担。
以前,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武都区枫相乡草坪村贫困户尹洪亮两年前被查出直肠癌,难以负担高昂的治疗费。在陇南市构筑起健康扶贫防线后,尹洪亮才安心地去治疗。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实行健康扶贫的一系列便民措施,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成县卫计局负责人说。
耕耘过后是收获。服务于民,保障健康,陇南一直在不断努力。
新闻推荐
敬老助残送温暖走进家乡看发展 市县慈善协会在文县桥头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为百名老党员老干部残疾人特困家庭送去温暖
本报讯(记者尚学英)10月25日至26日,市慈善协会、文县慈善协会、县红十字会、县残联工作人员和桥头籍部分退休干部一同走进桥...
文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文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