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文县泥石流中三次返回救起18人 “别把我写得那么高尚”

成都商报 2017-09-05 02:36 大字

李加朋看着在泥石流中受损的家

8月6日,在甘肃文县泥石流爆发的那个晚上,李加朋只带出来了两样东西:橙色的防水服和两只同脚的拖鞋——同样的拖鞋他买了两双,当天晚上丢了一只,第二天又捡着一只,“可惜是同脚的。”

也就是在那个晚上,李加朋连吼带背,带出来了18个邻居和亲戚,有人本来没打算离开房子,是李加朋当时连拽带拖把他拉到了高地上。

所有的逃生法则都告诫人们,当泥石流来临时,应该朝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上方逃生,然而在8月6日晚上,李加朋顺着洪水肆虐的河道,返回去了三次。

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时救人是一种本能,“别把我写得那么高尚”。

突然 /

不顾自家财产救人成典型 他说“那时谁还想着带钱”

8月27日,在甘肃文县梨坪镇金玉坪的安置帐篷里,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救人典型”李加朋。

他说,金玉坪是金坪、玉坪两个村子的合称,坐落在大梁山深处的羊汤沟内,沟底有一条河道从山上下来,两个村子就分居河道两岸。平时河道上用木板搭着简易桥梁,人们临水而居,串门、喝茶、打牌,或是隔着河抽烟、聊天。

李加朋也喜欢这条没有名字的河,他家开小卖部,有两个院子,一个在沟口,一个在更深一些的位置,都在最靠近河道的地方。

他从小在河边长大,但泥石流之后,这里一切都变了。

泥石流发生之前,他家在村里算家境不错的。泥石流发生之后,他家的两个院子彻底被掩埋,其中一个木质结构的房子连地基都找不到了,只剩一个大坑;去年新买的农用车打捞出来成了“变形金刚”的模样;还有他在外打工的积蓄和家里借的外债也都被泥石流掩埋了。

灾后,为了救人没顾上自家财产的他成了救灾典型,对此,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说,“本来就是带大家躲水,那时谁还想着带钱啊。”

但他说,自己当时在高处看着冲下来的石头把自家房子冲垮、掩埋,不心痛是不可能的。说这话时,这个开朗、乐观的农村小伙情绪变得低沉起来。只是,一提起那天他救出来的那些人,他说,他不后悔。

意外 /

从出门看水变成救人英雄

喊得动就喊,喊不动就拽

8月6日晚上9点多,随着雨势不断变大,当时不少人都准备睡觉了。

玉坪村村干部陈海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因为村子里耕地有限,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村里也没什么夜生活。

当时,李加朋没睡,他和表弟李加玉约上要出门看水,他说自己长那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水,想去看看能不能把河道里的水草冲走。

当天晚上,他将近10点出了家门,走到位于沟口的村民服务中心时,他看到河水已经漫上河堤了。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泥石流即将来临。

当时他奔跑着,嘴里“嗷~嗷~”喊着号子,更多希望大家都出来看看水有多大。之后,当他看到有一面土墙被水不断冲刷快要倒了的时候,他觉得情况有些不对。

第一个被喊醒的是他的小爷李长泽和小婆张国胜,当时他们已经睡下了,李加朋敲了一分多钟的门,直到把他们喊醒才离开。张国胜对红星新闻记者提起此事,不断地说,“多亏他,不然我俩的命可能就交代在这了。”

有的靠喊就可以,有的就不那么轻松了。

李加朋的表叔李明智在外打工,平时在家里就只有他的老婆李淑琴和70多岁的父亲李因德。因为老人不愿意走动,李淑琴早早放弃了外出避水的想法,李加朋敲开她家门之前,她正收拾家里的财物,打算把它们搬到楼上安置。

即使被叫醒,李因德还是不愿意走动,李加朋说,这是村里不少老人的普遍想法,“老人们这么大岁数了,也没遇过泥石流,他们反而担心出门沾了水会不会发烧感冒。”劝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用,李加朋急了,架起李淑琴就往外走,李因德眼看身边没有别人,这才只好跟上来。

喊得动就喊,喊不动就往外拽,后来救人,他已经有了“经验”。

回忆 /

救人的想法自然而然

甚至可以说是鲁莽的

到夜里11点多,李加朋已经先后把小爷和小婆、邻居王娥英一家、李淑琴一家还有姑姑一家带到了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这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出来。

李加朋爷爷奶奶的家就在村民服务中心旁边,几乎就在沟口最低处。据李加朋的爷爷李长宽描述,那时水已经漫过了自己的小腿,而且上涨的速度很快,而奶奶的腿有关节炎,走路不方便,想出也出不去。

就在那时,李加朋冲进来了,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个位置。因为奶奶腿脚不便,李加朋立刻背上奶奶,一路小跑,来到了房屋外的高处。因为水太大,爷爷李长宽最终没能和他们会合,不过在房子外,李长宽通过一根正好卡在二楼的柱子爬到了一幢房子的二楼,在那里安全度过了一夜。

凌晨两点,小婆张国胜不见了,李加朋听别人说她可能回屋子里了,这时候河道两边已经完全不能行走了,于是,他从后山绕到房子背面,架了个梯子,打破屋顶下去寻人,这是他第三次下去。

如今回忆当时,李加朋自己也说不清,第一次想到救人是在什么时候,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不要把他写得那么高尚,救人的想法是自然而然的,甚至可以说是鲁莽的。

功劳 /

村里伤亡率不到千分之一

李加朋和村干部救人有功

那些被救的人不会忘记。

灾后第三天,李加朋的表叔李明智从打工地赶回家,看到苦心经营的祖宅被完全掩埋很难过,但想到妻子和老父亲都还在,觉得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李加朋也很欣慰。当天晚上12点多,村干部统计失踪人口,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父亲跑到了对面的玉坪。第二天一早,爷爷在自家二楼的柱子上被救出,小婆在村民服务中心的二楼被发现,他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那天夜里救人的不止李加朋一个,大约在他开始救人后不久,金坪村响起了广播,组织大家撤离。玉坪村村主任张国佐敲着铜锣,在村子里呼喊,张国红、陈海真、李民金几个村干部都在村里进行撤离工作。

梨坪镇镇长李小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根据初步估算,羊汤沟这次泥石流的总量应该超过57万方,之所以没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功劳应该记在李加朋以及较早介入的村干部头上。

据统计,金玉坪两个村超过515户,2000多人,有79户房屋倒塌,但只有玉坪村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遇难,伤亡率不到千分之一。

8月27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金玉坪的第一个晚上,当地迎来了灾后最大的一次降雨。晚上9:30,李加朋给红星新闻记者发来微信:下雨了睡醒点,一定注意自己的安全。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 董冀宁 甘肃文县报道

新闻推荐

市政协调研组调研文县、武都“8·7”暴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卓宁实习记者剡萌)8月19日至22日,市政协副主席郑作栋、寇景峨分别带领调研组深入文县、武都开展“8·7”暴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专题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都到当地受灾最为严重的村社...

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