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县:通了扶贫路 圆了致富梦

陇南日报 2017-06-24 04:02 大字
◎本报记者李智谋“党和政府很关心我们村,先修通了路,又让大家种羌活,发展中药材产业,乡亲们积极性高涨。”文县桥头镇张家湾村郭沟社81岁的原村干部关定邦最高兴的就是村里修通了路。近年来,文县紧紧围绕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433”发展战略,以改善贫困地区出行条件为目标,全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贫困乡村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文县桥头镇张家湾村郭沟社地处高半山林缘地带,山大沟深,坡陡崖险,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全靠人背畜驮,路不通就是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通村路打通了,乡亲们高兴得不得了。关定邦说:“今年4月份,5公里的通村道路修到了村口,县上领导到村里来了好几次,为我们想脱贫办法,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包村干部高慧说:“今年,张家湾村将硬化通村道路近20公里,郭沟、王家山、车家、张家山、姚家山、张家湾6个社都能通上水泥路,群众发展产业也方便了。”抓交通就是抓发展。文县始终把改善落后交通条件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营造“政府搭台、交通主唱、社会合声”的交通建设新局面,大幅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目前,全县20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305个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1305个自然村中1117个村通公路,通达率达到了85.6%。梨坪镇马家山村的马爱贵就深有感触:“村里路没修好的时候,养的猪、种的花椒都要背到山外面,钱没挣多少,人也很累,还没富起来。去年,马家山村11.5公里通村公路进行硬化,并利用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硬化村内道路8700多米,群众致富脱贫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去年,路通了,就在家里种花椒,400多公斤花椒在家门口就卖了4万多元……要想富,先修路,自从修通了村里的道路,花椒、核桃、药材、散养土鸡都能轻松运下山,村民们对增收致富信心十足。”马爱贵乐呵呵地说。梨坪镇党委书记杜雪生说:“马家山村修通了水泥路,县上产业扶贫帮扶措施很快就落到了实处。干部们把农业技术资料和设备拉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向乡亲们开展培训活动。县林业、农牧等部门把花椒树苗,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种子送到群众家门口,群众发展农特产业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全村已种植花椒2000余亩,中药材300余亩。”一条路连着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实现脱贫首先要开山辟路,也只有修通了扶贫路,才能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的面貌,不断加快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如今,全县境内的通村路、通社路、产业路越修越长,越来越畅通;断头路、泥巴路正大幅减少,贫困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据县交通部门统计,2015年以来,全县新建成通村水泥路123项1064.4公里、通社公路54项217.6公里、“千村美丽”村组道路7项75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11项611.6公里,建成大中型桥梁15座。

新闻推荐

手拉手真帮扶 心连心抓发展 记陇南日报社驻文县玉垒乡黄路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大雁

本报记者姚琴走百里路、进百家门、听百家言,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掏心窝子,与群众谈心交心,手拉手真帮扶、心连心抓发展……这些正是文县玉垒乡黄路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真实写照。李大雁,是陇南日...

文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