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陇南日报 2021-12-08 00:31 大字

郭银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美境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好奇心强,爱美之心正在萌发。美的东西,美的情景,往往能够使他们兴趣盎然。所以好的语文教学导入情景的设置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朱自清的《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这样的导语,文采飞扬,语言生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身临其境,体味美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感因素,积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运用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优美、韵味深远的画面,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教学时,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曲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等具体的可感的事物展开联想。诗中描绘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几幅美丽图画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里展现出来,形成立体的画面。这样,通过想象和联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体验到了文本意境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意就自然而然渗透学生的心灵。

三、美境归来,再创美境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创造美的训练。

这样的语文教学,于师于生都受益匪浅。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系武都区两水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陇南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张卓宁)12月2日,陇南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武都召开,副市长李逢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宣读了陇南市卫生...

陇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