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木兰英雄形象蕴含的悲剧性

陇南日报 2020-09-18 00:53 大字

贺思娟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选自《乐府诗集》,属“梁鼓角横吹曲”,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激情。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割据战乱、渴望安定生活的意愿。《木兰诗》反映的是人民要求和平劳动的强烈愿望,它表面是戏剧性的,但隐藏着悲剧现实。

《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时期。从公元304年匈奴刘渊建立北汉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长、社会最混乱的时期,战争带给百姓的无疑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本诗写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由此可知迫于战事的残酷,木兰才迫不得已替父从军。因而,《木兰诗》不但表现了战争对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的巨大破坏,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处于混乱年代中的个人的悲剧命运。

首先,从军前,木兰出场时坐在织布机旁,一副小儿女姿态,但却愁绪满怀,以至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战事叠起,父亲白发苍苍要应征入伍,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父亲年事已高且自己又无兄长的情况下,让一个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姑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从中包含着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可又浸透了多少无奈和叹息。

其次,从军路上。从诗中“不闻”“但闻”中可知木兰早晨还和父母在一起,到了晚上便天各一方,父母对自己的呼唤言犹在耳,而眼前却是无情的黄河水滔滔奔流和燕山胡人牛羊马匹的嘶鸣声。难道真的“不闻”吗?离开了父母,他们的呼唤如永不止息的流水在心头久久萦绕。此刻一个只知织布的单纯少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跨越白山黑水,去赴那生死只在顷刻的战场。

再次,军旅生涯。野外生活很艰苦,战争中每个人时刻都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和洗礼。诗中的“朔气”“寒光”“铁衣”写出了野外生活的艰辛。而“死”和“归”写出了战争的结果和实质。木兰除了同男子一样承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她还有一块软肋——她是女儿身。她要时时提防,处处留意,担心被同伴发现,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啊!这是她归来见天子时,未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因。唐宋很多边塞诗词中每每有出征男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尚且情丝万缕、愁肠百结,遏止不住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何况木兰。

最后,归家。战争结束后,归家的木兰终于恢复女儿身,来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边。青春已逝,美人迟暮,再加上传奇人生,试问有谁可入她眼,试问有谁敢来求婚,往后伴随她的将是难以言表的孤独和落寞,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悲剧吗?

从木兰出现,到她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一切都笼罩在诗歌结尾的战争胜利、英雄凯旋的喜剧气氛中。正是这喜剧的因素冲淡了甚至掩盖了蕴含的悲剧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这只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难以企及的梦想,它和桃花源一样,难以寻觅。

(作者系武都区城关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陇南市“消费扶贫月活动”实现开门红 启动日累计交易额达1650万元

本报讯(记者张美乐)日前,记者从市电商局获悉,陇南市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2天时间内,200余家企业1000余款产品参展,上架各类优惠活...

陇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