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高家村牲畜消失记

陇南日报 2018-07-30 02:45 大字

曾几何时,赶着牛驴上山务农,是高家村群众务农的一种常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收入的增加,如今,驾车上山务农成了高家村群众务农的一种新时尚。正值花椒采摘季,山上一条条“车龙”展现了高家村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本报记者许成儿

当前正值花椒采摘的季节,天刚露出鱼肚白,许珍平就起床了。洗刷完毕,匆匆吃完早饭,开着三轮车,匆忙赶往大草坡的花椒地。对他来说,忙碌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拉上饮用水、干粮和背篓、筛子等摘花椒的工具,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到达目的地。忙碌一整天,傍晚时分,他用三轮车拉着三框鲜花椒回家了。每年500多公斤的花椒,就是他全家的希望。

回家后,他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抽空到河坝拉了一车建房用的沙子。这车沙子,用驴运输的话,要用整整两天时间。

此种情形,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的山路,在以前,背着重重的农具,到地里徒步要走近两个小时。但现在,开着三轮车,只一袋烟的功夫就可直达地里,省时、省力、高效又便捷。

许珍平是武都区蒲池乡高家村人。以前,他的父辈们干农活全靠人力。直到1981年,他家才买了一头毛驴,自此,毛驴成了他家主要的生产工具,驮运、耕地都靠这头驴。

和许珍平家一样,高家村全村群众几十年来驮运一直靠驴、马,耕地靠牛,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

“几年前,高家村每家至少都有一头牲畜,有很多家庭同时喂养着牛和驴,牲畜成了群众最得力的帮手。”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龙维忠说。

高家村位于蒲池乡西北部,辖3个村民小组180户622人,以前曾是有名的贫困村。该村耕地90%以上是干旱的山地,且大部分位于大草坡、水泉湾、草坡、好地坪等地,从家里走到地里徒步要用2个小时的时间。

在村民刘虎平的记忆中,播种小麦、洋芋等农作物之前,他凌晨5点就要起床,用驴往地里驮运农家肥,每天最多只能运两次,每年驮运农家肥要占用他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每天给驴割草、喂草料,以及用驴驮运农家肥和庄稼等成了他儿时挥之不去的记忆。

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和脱贫攻坚的实施,高家村不管是村容村貌,还是群众生活水平、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陇南市粮食局荣获“一带一路”粮食安全高峰论坛暨“中国好粮油-陇上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报讯(记者韩县银)记者从市粮食局获悉,在日前召开的全省传达学习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座谈会精神和“一带一路”粮食安全...

陇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