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鸣鼓峰山下就是传说中的唐王故里正在修建中的李思训纪

兰州晨报 2015-06-27 10:20 大字

鸣鼓峰山下就是传说中的唐王故里 正在修建中的李思训纪念馆 1993年发现的唐墓墓道 即将彩绘的李虎将军塑像(左一)塑像 唐罐 唐代塑像砖 下康村边的古墓 武山水帘洞 曲里的古老槐树 李思训画作京畿瑞雪图(翻拍) 江帆楼阁图(局部)(翻拍) 李思训画作江帆楼阁图(翻拍)

李思训,唐代大画家,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先河。然而,关于他的籍贯故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新的考证认为,甘肃武山应是李思训的故里。

这究竟是否属实呢?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一道山岭,一条气候分界线,一块如“心”的地方

李思训是和吴道子齐名的一代宗师,这也是个被甘肃人所遗忘的一代宗师。至今,鲜见陇人提及李思训,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李思训(651年——716年),是唐王朝宗室,其父李孝斌。《新唐书》记载李思训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而《旧唐书》和李思训墓碑记载,官至云麾大将军。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将军名号都有一定的实权,并非虚职。而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和王羲之一样,后人关注李思训的艺术成就,远胜关注他的军职。

李思训的祖上是李渊的堂弟李叔良。这似乎是他在武则天当政时期躲过对李唐宗室清洗的一个原因。玄宗时,李思训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可能是武则天时清算李唐的缘故,李思训兄弟五人都酲醉绘画中,是绘画高手,妙极丹青。名气最大的就是李思训,善画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漂渺难写之状。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和李思训有关的故事。据说,天宝年间,一次唐明皇召李思训画大同殿壁画。画大型壁画,无疑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画壁画有讲究,在没有画完之前,是不能让外人看见的。因而,作画的大殿墙壁是用帷子遮挡的。一天,唐明皇忽然听见了水声,他很奇怪,怎么忽然就有了水声呢?他打发人四处查看,原来水声是从李思训作画的大殿中传出的。可是,当人走近了却没了水声。唐明皇知道后说,李思训绘画已经近乎道了,且不为富贵所污染,才能有如此的灵气。自然这是个传说了。当时,吴道子也给大同殿绘制壁画,不同的是吴道子画得极快。李思训画得比较慢,但两人都达到了很精妙的程度。

李思训善于画画,他的儿子也善于绘画。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在当时也名重一时。人称其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书坛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坛则有李思训父子,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李思训独辟蹊径,独创一派。唐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据说,青绿山水就是李思训父子所创。明代董其昌推李思训为“北宗”之祖。

如今追溯,一代大师的风采的确令人向往。

武山,甘肃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天水市的最西头,似乎是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地方。武山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在陇中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区北坡的过渡地带,生生不息的渭河、漳河将武山分割为三个地理单元,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则是秦岭北坡,唯有沿着渭河河谷地带,适宜发展农业。

这样一个群山纵横,河流肆意的地方,怎么就是李思训的故里。在我们想象中,中国山水画多表现高山流水,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或江南小桥流水的细腻和婉约。似乎不是武山这样一个既没有大山,也没有大水的地方所能滋养出来的。李思训的故里到底是不是在武山呢?

6月初,我们踏上了寻访李思训故里之路。出兰州沿高速往天水而行。两个多小时后就进入武山县境了。

沿高速公路去天水,会遇到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广武山。这是一个不算很高大的山岭,公路从隧道穿山而过,却将不同的风景留在山的两面。

“山的东西两面,风水绝对不一样。”著名画家王琦荣说。他是武山人,长期关注李思训故里的研究,做过大量调查。这次,他给我们带路。他说的风水指的是风俗、降水的意思。“山的东面下雨时,西面无雨,西面下雨,东面晴好。一道山梁之隔,东面的麦子要比西面早收半个月。你说奇特不奇特。”王琦荣说。

广武山据说得名于汉光武帝,他曾在此山顶驻马眺望山川。后来人们因“光”不吉利,渐渐就变成了广武梁。它其实是个分水岭,一个让人们能真正切切感受处分水岭,比较明显地将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区分开了。

穿过广武山隧道后,距离武山县城就不远了。

悬崖边,一座砖室墓,这里曾出土过一枚将军印

李思训,身为唐王朝宗室,再加之绘画名重当时。在历史上,他的籍贯比较明确,基本上不存在争议。

李思训去世后,著名书法家李邕为他写了墓志铭,李邕也就是李北海,或许说李北海知道的人更多一些。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少年成名曾任北海太守,故而人称李北海。70岁时,被宰相李林甫杖杀。李北海工文,尤长碑颂。尤其善于写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他是继李世民《晋祠铭》之后,用行书书写碑文又一大家。也是唐代写撰碑的大家,据说一生写碑800多通。《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是李北海碑文中的精彩之作。李思训去世后,葬于陕西蒲城桥陵,碑保存至今,其中说道:李思训是“陇西狄道人”。

这些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各地出现了追名人的现象,李思训也不例外,遭遇了省内多县的追逐。这次,我们在王琦荣的带领下,将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在武山县城的高速公路出口,我们会合了武山籍的青年作家聂中民。小聂热心于发掘武山地方文化,也曾撰文探究李思训故里。王琦荣、聂中民他们认为李思训故里应在武山县县城东面渭水河谷边。支持他们观点的依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武山龙泉一带曾经发现过一座唐墓,墓中出土了一方“右武卫大将军”的印。人们依此推断,这里或许就是李思训衣冠冢所在地。那么,武山也自然就是李思训的故里了。

事实是否如此呢?在王琦荣的带领下,我们绕武山县城而过,沿渭河北岸一路寻访而去。由于厄尔尼诺作怪,虽是暮春夏初了,但气候却好不起来。早上,出发时,兰州就下起了小雨,一路上雨时停时下,到了此刻天气依旧不见好转。

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就抵达了武山龙泉李家巷村,乡亲们正在筹建一个李思训纪念馆,两层的祭祀大殿主体已经完工,神像也已经塑好。说起来李思训,乡亲们有不少说法。其中,自然就说到了那座墓葬。

墓葬在距离李家巷不远的地方,紧挨着乡村公路。在公路边,一个不起眼的拐角,一处大体呈弧形的断崖上,这似乎是当年修建公路取土挖砂所留下的。断崖前面形成一块平地,一部分被新盖的房屋所占据,一部分则成了垃圾场,大大小小的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砖头前行,来到断崖下。断崖上有一株大树,分外显眼。树下就是一处砖室墓的残迹,看得出来,残留的墓葬应是墓道的一部分,而其他的墓室则早就被破坏了。

“这就是李思训的衣冠冢。”王琦荣说。如此破败的地方,似乎和一代山水画大师的身份不符。看见我们有些疑惑的神情,王琦荣说了他的观点。

这座唐代墓葬是1993年修建公路时发现的,墓葬发现后,里面的东西被人抢夺一空,留下了诸多遗憾。不过,这个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王琦荣走访了当年参与修路的民工,发现许多蛛丝马迹。墓中没有发现尸骨,因而推断应该是衣冠冢。但却有新发现,有几幅青绿绢帛画残片。人们说出土时,帛画色彩很艳丽,但很快就变色了。由于当时发生了哄抢,如今只有些残片在当地民间流传。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是一枚象牙印章。这枚印章大约3厘米见方,厚2.5厘米,印为双面,一阴一阳,阳面的内容是“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在这座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唐代器物,如白釉罐、砖雕画等等。这些东西都证明,这座墓葬确属唐墓无疑。那么,它是否就是李思训的衣冠冢呢?

无疑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从出土的器物来看,没有明确写着此处就是李思训墓地。大部分器物只是间接地为人们的推断提供了依据。以山水画殉葬,显然墓主人极其喜欢绘画,而象牙的印章则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曾经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显然,在唐代,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并不多。器物指向的墓主人,只能是曾任右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

既然李思训的墓地在陕西蒲城,那么为何又要在这里修建一座衣冠冢呢?这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山顶上,一株古槐,历经雷击刀砍,却生生不息

这个问题要从李思训的墓碑内容说起,墓碑开头罗列了李思训曾任的官职后,接着写道:李思训祖先在陇西狄道。之后说,他们的祖先李信入秦为官,他的儿子李仲翔讨伐叛羌于陇西,其儿子伯考就落户陇西。到唐初李叔良时,已经历了十四代人。这段话追溯了李唐的来源,也是李思训籍贯的来历。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为何要将衣冠冢修建于此地。

秦汉时的陇西郡是一个非常大的地理概念。今天的武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从长安出发,沿渭水河谷而上,抵达陇西狄道的道路就经过武山。

“依据武山当地的民间传说,唐王故里就在武山。”王琦荣说。武山当地不仅有有关唐王的传说,还有唐王墓呢!曾经出土过“李虎将军”铭文的宝剑。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到唐王墓去看看。传说中唐王墓所在的地方,在武山龙泉下康村附近。龙泉原本是乡,后来撤销了。因而当地人多在村前加龙泉。

沿渭河继续东行,这一带名叫武城川。这个地名由来已久,早在汉末时,武山境内就有座山叫做武城山,这也是姜维曾经大战过的地方。

在这个群山纵横,渭水奔腾的地方,河谷地带是最为肥沃的土壤,武山农业最为精华的地方就分布在渭河沿岸。不论上西边的鸳鸯镇,还是东面洛门镇都是利用了沿河的优势发展农业。

路上,途经一个名叫曲里的地方。小村不大,公路在村中拐了弯,接着冲上一个高坡就绝尘而去了。路中间有一株三四人合抱的大槐树却分外显眼,有人说这株古槐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曲里,有人说这个地名也来自唐代。曲在古代多指部曲之意,汉代有部有曲,曲有军侯。一般说,往往私人亲信才被称为部曲。这个曲里,究竟代表着什么意义呢?里是乡村的建置,唐代百户为一里。曲里似乎是某个将军的部曲驻扎的地方。这个将军是否就是那柄宝剑的主人李虎将军呢?我们有些吃不准。不过,也有人说,曲里似乎与老子有某种关联。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曰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在渭河河谷有不少和老子有关的传说。而老子西行也是过潼关,走楼观台,沿渭水一路而上,在天水麦积区伯阳镇停留休息后,又继续西行抵达临洮,远走弱水。这个曲里,是否就是老子停留于此,用了他家乡曲仁里的名字,以慰藉思乡之情。后来,就传成了曲里。

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了,先去看看唐墓群吧!

出了曲里,往前走不远,路的左面有一个稍微平坦的台子,附近不远有个地方乡亲们称之为御碑口。据说唐王曾在此地立一石碑,表面光滑如镜,在当地非常有名。我们的对面就是鸣鼓峰,山顶上,有一株巨大的槐树,据说遭受了种种磨难,但依旧生机勃勃。

一段传说,三座古墓,大唐往事依旧扑朔迷离

往前走几步,就是一个深沟,沟底是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找了一处比较平缓的地方,慢慢下去,跳过小河。然后,顺着田埂,往山脚下走去,就是传说中的唐王墓。正值暮春时节,玉米已经长了两尺多高,小麦沉甸甸的麦穗,也渐渐转白,等二十多天后,完全变黄,就是收获的时节了。

走过麦田后,一座大土堆出现在我们面前,土堆后靠山窝,前对数公里外大山的豁口。的确是有些不同寻常。在大墓边上聂中民找到了快被完全掩埋的水泥碑,拔去野草,铲掉浮土露出“武山县文物局”的字样。以前,还能看到整块碑下面“下康村古墓”几个字。虽然写着武山,但地界已经属于甘谷了,土堆边上村落就归甘谷管。

这里地处渭河北岸的第二级台阶上,在山弯里,三座土堆东西排列,高约3至5米,直径7至11米,底围21至33米,保存较完好。也就是在这里,上世纪50年代前此处曾出土过铭文名“李虎将军”的宝剑。因为,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故而,人们据此认定,这里就是李渊之祖父的墓葬。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

当地民间传说,据说李渊的祖父曾是北周的柱国将军。可惜李渊父亲早死,家道中落,只留下李渊和他母亲过日子,生活比较艰难。一天,一商人西去贩马,看到李渊出手不凡,就赞助了一些银两支持,让李渊读书。当商人回来时,李渊依旧在田间玩耍,商人就问何故,原来资助的银两被地痞所抢走。无奈,商人只好将李渊母子带到了太原,安置在太原北面一个叫武城的地方。这个武城恰好和渭河边的武城同名。这也就造成了诸多的误会。后来,李渊夺了天下后,才在此地大修祖墓。乡亲们将此传为唐王故里。李思训的祖父是唐王李渊的堂弟,自然也就是此地的人了,死后将衣冠冢建于此也在情理之中了。沿渭水北岸有许多以李氏定名的村落散落在墓群的周边,初步统计就有李家曲里、李家坪、大李家沟、小李家沟、李家山、大李家湾、小李家湾、李家庄、李家堡、李家巷村、李家屲、李家墩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渊自认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籍贯陇西人,有成纪、狄道两种不同的说法。他祖籍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他袭封为唐国公。同时,在北周时期,名叫李虎的人不少,有名的就有七八个。

实际上,成纪是非常复杂的古地名,所指的范围也极广。而李氏定居陇西狄道后,也不可能固守一地,向四周扩散也是必然。还有人说,李唐王朝是通过种种手段附宗陇西李氏,就是为了和老子拉上关系。

史料总是和民间传说间,有着巨大误差。再加之,这些年各地争夺名人故里,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大唐王朝的向往。王琦荣还请著名美术家刘大为题写了“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故里”,也制作了石碑,等合适的机会竖立起来。至于他的故里是不是在这里,就没必要细究了。只要知道他是甘肃人,就足够了。

就在我们下山的时候,一阵大雨袭来,我们匆匆躲到了甘谷一姓康的村民家,外面大雨如注,遮蔽了原野,如同李思训故里一般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但村民家悬在中堂的字画,默默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脉。

新闻推荐

首席记者宋维国日前记者从陇南市有关部门获悉武

本报讯(首席记者宋维国)日前,记者从陇南市有关部门获悉,武都区公安局经侦部门经过近3个月时间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运输假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查获面值为100元的假币200余张,查扣运输...

陇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