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营销”套路几时休?
■本报评论员 陈曦
近日,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甘肃600万斤花牛苹果急盼销路》引发网友的关注和转发,文中提到:甘肃礼县成熟苹果没有销路,老农们愁容满面寝食难安。对此,该县农业农村局张春晖局长回应,虽然苹果大丰收、销售慢,但不存在滞销情况。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炮制出这篇文章的公众号“益农原产地”真是套路深。苹果、番茄、猕猴桃,轮番被滞销,不是“贱卖伤农,别让果农们血本无归”,就是“菜农急哭,别让菜农流汗又流泪”,几乎每一篇都配有大量图片和视频佐证,文末还附有购买链接。这种所谓的爱心购活动,不过是公众号商家用以谋利的手段而已,图片和视频都是可以造假的,许多网友怀着慈善之心,纷纷慷慨解囊,结果却是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何其讽刺!
事实上,这些年一些自封的助农平台已经把“悲情营销”玩到了极致,想方设法消费公众的爱心。如果说这些平台真能为农民考虑,让他们获得一些看得见的实惠,或许社会争议也不会那么大。可问题在于,有时候滞销并不存在,平台开出来的收购价几乎与其他客商相同,甚至还打着宣传的旗号刻意压价;而卖给消费者的价格确是等同或略高于市场价,因为贴着爱心标签却也不愁卖。明明是倒卖农产品的贩子,可把自己包装成助农平台,就实现了销量和利润双丰收,这种操作岂止是精明二字所能形容的?
这些热衷忽悠农民和消费者的助农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涉嫌商业诈骗,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破除种种“滞销”谣言,不能断了这些平台的爱心生意,那么可能会有更多蠢蠢欲动者参与到悲情营销的“做局”中,也会有更多的受骗者出现,为所谓的爱心产品买单。鉴于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监管力度,辟谣要跟上,惩处也要跟得上,不能纵容“假助农”横行。
我们欢迎真正可靠的助农平台出现并火起来,披露真实可信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既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困难的农民销售产品,又能让消费者的爱心不被辜负,让他们买得放心也吃得满意。而构建和推广群众信任的助农平台,急切需要出台一个官方认证制度,设置一些准入门槛,经注册认证的平台若出现虚假、诈骗信息,平台负责人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现如今,网络信息繁杂,真实与虚假并存,消费者也得不断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爱心要有,慈善也要做,但是千万别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别一看到悲惨的照片和视频就同情心泛滥。越是心情波动的时候,越要冷静推敲一下,信息的真实性有几分?甚至可以网上搜索一下相关新闻,帮助自己作出理性的判断,防止上当受骗。
新闻推荐
本报礼县讯(记者白杨)近日,礼县税务局针对收入进度滞后和减税降费的突出矛盾,深入重点税源企业,送政策、问需求、促收入,做到依...
礼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